統一收割、統一秸稈處理……近日,在江蘇淮安市淮陰區凌橋等鄉鎮采訪時發現,以往一些農民因為打捆、運輸、銷售不便利而將秸稈一燒了之的現象已不復存在——淮陰區試點成立的近40個村級土地耕作服務社,通過“四統一”服務,極大地便利了社員稻麥栽種、田間管理及秸稈處理等,服務農田面積超過2萬畝。村級土地耕作服務社被評為“江蘇省農業農村改革創新成果獎”。
為了探索解決新常態下“誰來種地”、“怎么種地”問題,淮陰區今年創新思路,試點成立土地耕作服務社。這些由村干部牽頭組建的專門提供土地耕作服務的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不改變農村家庭承包地承包權、經營權和收益權的前提下,以耕作方式的轉變,為農民提供從種到收的“保姆式”服務,服務內容貫穿土地耕作的全過程。
在凌橋鄉泗河村,村兩委干部牽頭,引導本村農機大戶成立了土地耕作服務社,為本村農戶提供土地耕作一體化服務,解決當前很多農戶缺乏農業生產必要勞動力以及單戶經營效率低等難題。為進一步提升凌橋大米的品質,合作社牽頭聯系農科院所,積極推廣具備成熟種植條件的水稻優良品種,計劃在3年內,全村實現統一用種、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收割的“四統一”服務,并逐漸將服務范圍輻射到周邊村組。目前,凌橋鄉有7個村正在推進土地耕作服務社試點。
“土地耕作服務社這一形式是在農村合作社基礎上的新嘗試,它有利于實現農田規模化種植,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淮陰區委農工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除就地還田,秸稈打捆清運也是秸稈處理的方式之一。在凌橋鄉三堡村,土地耕作服務社通過全村打包購買農機服務的形式,與淮安聯創幫農農機合作社簽訂合同,利用他們先進的秸稈打包機械,對收割后留在地里的秸稈進行打包清運,既解決了秸稈亂燒亂拋現象,也為農機合作社提供了草源,實現雙贏。
“對農戶來說,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在外務工的農戶家庭,土地耕作服務社幫助他們解決了種地問題。”凌橋鄉鄉長李頤年告訴記者,同時,合作社還將根據經營情況,在實現有效盈余的情況下,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增加村集體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