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打工仔到一個自主創業的高山生態養魚場老板。何順龍,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新樂鄉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在邊遠山區創造了一個奇跡。
在走遍大江南北后,還是覺得回家好的何順龍,在老家新樂鄉陽光村涼橋組一條小河邊,建起了占地18畝的高山生態養魚場,專門向農家樂、餐館提供新鮮裂腹魚(俗稱“洋魚”)等各種生態魚。
何順龍是一個閑不住的人。1992年開始,他就和妻子一道外出務工,幾乎走遍了全國各地。經過了外出打工、回家務農、再外出打工反反復復多次奔波,身心疲憊的何順龍萌生了在家自己創業的念頭。然而,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項目,眼前一片迷茫。
2012年春節,何順龍在家吃年飯的時候,發現在河里抓的魚味道比在外面打工時吃的魚要鮮美得多。“我家有大片土地就在河邊,何不辦個養魚場?”何順龍想到這,立即跟家人打商量。他的提議一出,大家都覺得這個想法好,比在外面打工強,全票通過。
計劃有了,卻沒有技術,怎么辦呢?為了學習養殖技術,何順龍跑遍了新樂鄉及其周邊鄉鎮大大小小的養魚場,跟老板套近乎“偷”學技術。為了考察市場,何順龍幾乎跑遍了縣城和周邊所有區縣農貿市場、餐飲館。
經過半年多的學習考察,何順龍覺得傳統的養殖法養出來的魚味道不鮮美。細心的何順龍,經過觀察發現了其中的奧秘——河里的水是流動的,魚塘的水是死水一潭。“不是說‘流水不腐’嘛!”何順龍陷入了沉思:利用地理優勢把魚塘的水變成活水,這樣養出來的魚不就味道變得鮮美了嗎?
2013年2月,何順龍把多年打工的積蓄全拿了出來,買來排水管、水泥等材料后,雇請一臺挖掘機在河邊的承包地開挖魚塘。緊張有序的半個月時間,建攔河壩、埋排水管、挖魚塘……高山生態養魚場終于建成了。
“我絕不向魚塘投放含添加劑的混合飼料,魚吃的全是玉米、南瓜葉等綠色食品。”何順龍邊喂魚邊介紹說,他飼養的魚絕對生態環保,吃起來不僅可口而且放心!
何順龍已投入了18萬元,3萬條魚穿梭其間,格外逗人。“從明年起,我的養魚場年可產商品魚約7000公斤,年純收入8萬元沒得問題。”對養魚場的效益,何順龍成竹在胸。
“明年再投入5萬左右擴大養魚場。”何順龍滿臉笑容卻平淡地說,慢慢配套建設農家樂,不斷提高其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