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傳統村落保護的兩種新方式

   日期:2015-06-2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1592    評論:0    
 
  近日在河北省邢臺市召開的全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會議上,沙河地區政府起草的一份“沙河古村落保護區”的計劃書引起了我的興趣。沙河地處太行西麓,依山建村,疊石為屋,民風質樸,人文醇厚,上世紀中期又是著名的抗戰紅色革命根據地。沙河已有5個古村列入國家保護名錄,還有一些村落雖未列入名錄,卻是這個農耕群落的重要成員,村落之間的環境、歷史文化互相映襯,命運攸關,所以連片和整體保護非常必要。河北省保存較好的“古村落群”不止于沙河,還有涉縣、井陘、蔚縣等地,也同樣適合采用“保護區”的方式。當然,這樣的“古村落群”在我國其他省份與地區也有一些,而且有些地方政府已經主動提出要建立古村落保護區了。
 
  可以說,古村落保護區是地方政府的一種主動創造,是文化自覺的表現,也是符合傳統村落自身特點的科學的保護方式,應得到各界的支持。
 
  加快建立露天博物館以利集中保護與展示
 
  露天博物館是一種收藏和展示歷史民居建筑及其生活方式的博物館。
 
  它最早出現在歐洲工業革命縱深發展的時代。那時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產方式急劇變化,城市與鄉村不斷翻新,歷史建筑被拋棄,民居更是首當其沖。有歷史文化眼光的人們開始搜集這些“行將滅亡”的老屋,作為先人的人文見證與歷史財富,辟地重建,集中保護,稱之為“露天博物館”。
 
  最早的露天博物館建于100多年前(1891)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吉爾卡登島。近百座由各地遷移來的古代民居,被錯落有致地陳放在一片草木豐盛的坡地上。在今天看來,很像一個古老的村鎮,房舍、教堂、糧倉、雜貨店、作坊、磨房、畜舍、馬廄,應有盡有,室內還有著昔日特有的生活物品,充盈著那時的生活細節。經過了一個多世紀,這里所有的樹木都成了古木,深郁的光影里也已有了歷史的氣息。一些建筑里還安排了古代手藝的活態演示,如陶藝、織布、木刻、食品制作等等,以展示他們祖先的生活情態。
 
  這種露天博物館的出現,立即喚起了人們保護傳統民居的文化自覺。數年之后,丹麥人在其北部的奧胡斯、荷蘭人在阿納姆的郊區相繼建成了展示自己先人生活方式與場景的露天博物館。如今,世界上這種露天博物館愈來愈多。從歐美到日韓,從俄羅斯蘇茲達里的老木屋博物館到泰國的老屋博物館,這種露天博物館的意義是將最難保存的人類遺產——歷史民居及生活細節保存下來。
 
  這種保護方式對于我國來說,就更加迫切和必需了。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國自2012年啟動的傳統村落名錄認定,對各地農耕家園的保護具有決定性意義。但這項工作只是對歷史遺存整體保存較好的村落而言的,對于整體保存不好的村落,名錄不收,也就不在保護之列。如果一個村落大部分民居都已翻新,卻還殘留著一座祠堂,一座戲臺,兩三座民居,很經典,又很有歷史文化價值,怎么辦?在一個已經“改天換地”的環境里,孤零零的一兩個老民居很難保存,最適合的方式正是露天博物館,也就是把這些散落鄉野的零散又珍貴的民居收集起來,加以集中地保護與展示。
 
  本世紀以來,這種嘗試已經開始。比如晉中的王家大院和常家莊園,就是利用已經殘缺的古代莊園為骨架,將周邊地區零散的歷史民居移入,集中而整體地加以保護。再比如私人出資建造的西安關中民居博物館和安徽蚌埠的民居博覽園等,都是將散落四方、無人理睬甚至危在旦夕的民居收集起來,易地重建,精心修繕,達到了很好的保存效果,同時又能供人欣賞傳統和認識歷史。當然,易地重建的原則有如文物的“落架重修”,必須堅持歷史的原真性。雖然露天博物館有很高的旅游價值,但不能只為旅游效益而妄加“改造”,其最終目的還是要以保護文物為主。
 
  還必須強調的是,歷史建筑只有在它的原址上才最有價值,不能為搜集它而搬走它。可是,如果無法在原地保存,我們當然不能讓它“坐以待斃”。采用露天博物館的方式來集中保護,并加以利用,確實是最佳的選擇之一。
 
  在一方面加緊對傳統村落實施整體保護的同時,也希望地方政府、社會各界和有識之士關注那些有歷史文化價值、零散的歷史民居的保存。
 
  我們既不能失去一只只從歷史飛來的美麗的大鳥,也不能丟掉從大鳥身上遺落的每一片珍貴的羽毛。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