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張家宏研究員建議,應摒棄遺傳基因不穩定的傳統外型選種法,采用高效、范圍廣、易于實施、定位精準、便于應用的分子標記育種法(通過基因組上單個核苷酸的變異,形成遺傳標記)。還應推廣生態健康養殖,即克氏原螯蝦與鰱鳙共育、螃蟹共育、水稻共作、茭白共作、魚種水芹共作等生態養殖模式。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應配套不同的田間工程、種苗投放、飼料管理、水質控制、疾病防治等技術。
江蘇省生態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家宏認為,克氏原螯蝦種群的優良經濟性狀已逐步發生退化,出現養成個體重量小、抵抗性差、個體繁殖量少、商品價值低等問題。其中,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捕大留小的銷售習慣,更是致使克氏原螯蝦種嚴重退化,形成了俗稱的“鐵殼”或者“老頭蝦”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此,張家宏研究員建議,應摒棄遺傳基因不穩定的傳統外型選種法,采用高效、范圍廣、易于實施、定位精準、便于應用的分子標記育種法(通過基因組上單個核苷酸的變異,形成遺傳標記)。還應推廣生態健康養殖,即克氏原螯蝦與鰱鳙共育、螃蟹共育、水稻共作、茭白共作、魚種水芹共作等生態養殖模式。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應配套不同的田間工程、種苗投放、飼料管理、水質控制、疾病防治等技術。
湖北潛江市水產總工程師陶忠虎在研討會上,介紹了潛江市自2005年來對小龍蝦良蝦繁育的經驗。他認為,小龍蝦生態繁育就是充分利用蝦稻共作的稻田(在養殖小龍蝦的稻田中種植一季中稻)。這種繁育模式可以在3至4月收獲一批蝦苗,4至5月收獲第一批商品蝦,8至9月收獲第二批商品蝦或種蝦。這種繁育模式與普通繁殖模式相比,不僅提高了蝦苗產量,還降低了蝦苗生產的成本,給蝦苗養殖戶帶來了良好的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