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貴州,清風和煦,陽光燦爛,一片片翠綠的茶園里,茶農像往年一樣在茶園里忙碌著。與往年不同的是,隨著科技信息、交通設施等新變化,貴州的茶農茶商,正乘著互聯網大數據這朵“云”,不斷提升貴州茶葉質量安全公信度,用互聯網做大茶產業;同時,借著貴廣高鐵開通、融入珠三角3小時經濟圈的“東風”,茶山生態旅游經濟正在崛起。
借互聯網創品牌
從“頓頓紅苕包谷飯,吃水要翻幾匹山”到“吃水不用抬,做飯不燒柴”,40多年“低頭種茶”讓貴州省湄潭縣核桃壩村走上了致富路。如今,從“修大壩、種茶園、戶戶通馬路”到“創品牌、搞聯合、互聯網營銷”,短短數年間,原本只會“抬頭看天”的茶農,現在已經把眼光瞄向更廣的市場。
從種茶到收購茶青、加工制茶,從事茶產業10多年的湄潭縣湄江鎮核桃壩村茶農景林波除了擁有自己的茶葉公司外,還建起了占地近6畝的制茶作坊。
但靠零售和批發為主的茶生意并不能讓這位30來歲的年輕人滿意。“每斤茶葉去掉成本,也就賺十幾、二十元錢加工費,還經常被壓價,沒啥利潤空間。”景林波說。怎樣才能從低端往上走,景林波將目光放在了塑造品牌上。“今年我注冊了商標‘核倫春’,在網上建立推廣本地茶葉的平臺。”景林波說。
湄潭縣是貴州主要茶產區,種植面積50多萬畝,2014年茶葉綜合收入超過30億元。作為湄潭縣茶產業、茶文化的源頭,核桃壩村更是“因茶而興”。全村1萬多畝茶園,868戶村民家家戶戶種茶或加工茶,早就名揚茶界的核桃壩茶葉更是被浙江、安徽一帶的茶商大量收購。
2014年,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42萬元,但越來越多的茶農不再滿足于做產業鏈條中利潤最少的一環,互聯網成了茶農開拓市場的“利器”。從去年年底開始,茶農劉聲彥就一直忙著開發微信訂閱號、服務號,傳送“蕓香茶葉”相關資訊,通過美文美圖傳播,讓更多的人知曉湄潭綠茶。目前,核桃壩村已有幾十家企業在天貓、京東等大型電商建立了自己的網絡銷售渠道,銷售額逐年提高。
如何把種茶變成產業,讓自己從茶農蛻變為茶商?茶農劉澤遠打算聯合村里的茶葉加工大戶,成立一家茶葉“聚集公司”,聯手實現不壓價、不賒賬,以解決投資成本少、資金回籠慢等經營難題。如今,縣里每年都會帶領大批茶農、生產企業參加國內的各類農產品[0.12% 資金 研報]交易會、茶葉博覽會等尋找商機。
搭云平臺打“生態牌”
一大早,貴州貴茶有限公司久安茶基地種植管理員周珍輝沒有去茶樹基地巡視,而是打開電腦登錄貴州省茶葉質量安全網的可視化管理系統,通過茶園內的6個攝像頭查看茶園情況。
貴州省建立的茶葉質量安全云服務平臺,讓周珍輝足不出戶就能對萬畝茶園實施遠程監控,還可以對茶樹種植環境中的空氣PM值、水質、土壤肥力等多項參數進行監測。周珍輝說,云平臺不僅讓他站得更高、看得更全,也輕松不少。
在云服務平臺上可以看到數據自動采集、傳輸過程。田間通過一根采集針插到土壤里,通過無線網傳到平臺,土壤的農藥殘留、溫濕度等情況都可以監測到。周珍輝說:“以前每天上山都要走很長的路,現在坐在辦公室就可以實施田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