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五月,陽光明媚。永樂鎮一食用菌基地里,工人們有的在裝菌包,有的在拉運原料,有的在伺候大棚,一派繁忙景象。今年45歲的劉學麗就是這個基地的主人。從一竅不通到摸索探路,后來,她自制菌種育出優質蘑菇,成了十里八村響當當的“蘑菇大王”。
聽廣播,種植食用菌
2003年,劉學麗和愛人王春曉都在當地糧庫上班,生活條件一般。一天劉學麗從廣播中聽到有農戶靠種植食用菌發家的新聞:“我家院子就能當種植基地,再者我老公沒少看食用菌方面的書,這事值得研究啊。”
當年,王春曉購買了鋸沫子、石灰、石膏、玉米瓤等原料,用來培育菌種。書上提示說放糖效果更好,然而效果卻差強人意。
盡信書,不如無書。經過反復試驗對比,發現放糖使菌種“事倍功半”,總結原因是當地土壤氣候等條件并不適宜。
“那會兒確實挺撓頭,手里的3萬積蓄加上賣車的錢,一共4萬多元都投了進去,結果卻沒啥起色,真的挺上火。”王春曉邊撓頭邊回憶著。
2005年,二人都下崗了。
“我去大慶開出租車也比在家整這個強。”王春曉想另謀出路。
“干啥事不堅持能成功啊?我就想做好這件事,但我看的書沒你多,掌握的技術太少,你得留在家幫我。”劉學麗一頓央求,王春曉不走了。
連軸轉,賠個底朝天
“整個永樂鎮都沒有整這玩意的,你倆能行嗎?”王春曉的母親覺得這事不靠譜。
一回生,兩回熟。決心要吃食用菌這碗飯的二人,決定破釜沉舟。
兩年過去了,星星點點的食用菌賣給了零散的菜販子,收入微弱到不解燃眉之急。
車到山前必有路,劉學麗和王春曉決定自行研制適宜本土的菌種。
鎮上種玉米的多,王春曉買來玉米粉、玉米面,再拌入微量元素,經過多次試驗,終于成功了。
技術掌握了,菌種已做成功,劉學麗懸在半空的心才落了地。
2007年,劉學麗打算擴大種植規模,買下鄰家的種菜大棚培育菌種。可種菜的棚子光照太足,地表也濕,放進去的菌種又打了水漂。
二人望菌興嘆。“家里已負債累累,要不我還是出去打工吧,多掙點,把欠的債還還。”王春曉想當“逃兵”。
“走過的路,最起碼咱知道哪有坑,這地方不行,咱就換適合的地方,不能打退堂鼓。”劉學麗鼓勵王春曉。
靠堅持,終成“蘑菇大王”
同年,夫妻倆跟鎮里尋求幫助,鎮里給找了樂園二分廠的一塊空地。
那地方前不著村后不著地。10畝地,一年租金4000,當即交了3年租金。
最窮的時候,連吃飯錢都沒有,劉學麗貸款8萬元繼續干。
在這10畝地上開疆動土,王春曉還完善了先前摸索的方法。
堅持不懈,終能孕育生的希望。情況一年比一年好轉,一棚室可產3萬斤平菇,一棚純掙近兩萬元。
年年增加棚子數量,今年已增至7個棚子,13萬斤的平菇個大質好,銷往大慶、哈爾濱等地。如今,劉學麗終于露出笑顏。
“這兩口子一路摸爬滾打,現在成蘑菇大王了。”同鄉調侃著。
技術和經驗都有了,接下來,劉學麗兩口子打算培育新的品種——香菇。二人通過考察市場得知周邊香菇均引自遼寧,當地并無培育先例,缺口特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