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7月中旬,通過近5個月來對全國主要水產養殖區域的走訪調查,再結合一些來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對2014年的水產行業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但所謂盲人摸象,各有說辭,本文內容僅供從業者們參考。
一、行業的現狀
受經濟和氣候大環境的影響,但凡涉農的各行各業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發展阻力,水產行業應該更明顯。據說某機構做的一次行業風險評估排名中,水產行業排在第一位。構成風險的主要因素很多,知之者眾,言之者寡。本人認為較為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水產品市場價格低迷,并且持續異常波動;二是養殖環境惡化導致病害損失連年走高;三是投入品(比如飼料等)的成本近年來只漲不跌。
全國很多地方的養殖戶已經連續虧損三年以上了,其心里受傷的程度可想而知。大家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繼續干下去吧,既擔心越陷越深,又苦于運轉資金難以籌集;放棄這個行業另謀生計吧,可是已經在這個行業干了幾年、幾十年了,實在有些不舍,再加上別的謀生技能似乎早已荒廢。很多人不得已嘗試著跟風去養蝦、養蟹或別的特種水產品了,但是這樣的改變仍然前途未卜。
經銷商的日子也不好過,賒銷幾乎是這個行業中難以改變的不成文的規則。如果不賒銷,即使再有本事,再有影響力也難有較大的作為,因為養殖戶們普遍手上沒錢,更何況還有些為了分擔風險,有錢也藏而不露;賒銷吧,卻又明明知道這將是一條不歸路。
近年來屢屢聽到飼料經銷商“跑路”的信息。試想,如果日子好過,或者還能維持,誰又愿意舉家玩失蹤呢?做個簡單的設想:當給養殖戶的賒欠款連年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后,矛盾就顯現出來了,一方面是欠款收不上來;另一方面,廠家的欠款還不上,銀行的貸款已經沒有了指望,還有七大姑八大姨又追上門來催還錢,這種情形下,除了“一走了之”,還有什么辦法呢?
那么廠家呢?看似手握主動權,干的是零風險包賺不賠的活兒,其實不然,廠家也有自己難念的經。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做貨真價實的產品吧,自己撈不到幾個仔兒,養殖戶還嫌貴;短斤少兩,打個擦邊球吧,一怕被主管部門查到,又擔心毀了自己的前程。廠家同樣糾結在賒銷或不賒銷之間左右為難。經銷商想得到有足夠吸引力的利潤空間,養殖戶還想從經銷商手里拿到比別家便宜的產品,廠家你看著辦吧!還是一個字:難!
上月底的時候聽到一個讓人驚訝的故事,在離四川成都不遠的地方,有一個養了近200畝塘的養殖戶,兩三年下來越虧越大,欠了飼料款一百多萬元,欠了塘租幾十萬元,欠了魚藥款幾萬元。債主們打電話他不接,上門討債他又總是不在家。后來有一次被債主們蹲點守候,把他堵在了家里,幾方一交鋒,三言兩語就逼急了養殖戶,他隨即拿起刀往自己脖子上一抹……據說現在人還在省醫院里。這當然是個案,但面對這樣的情形,還能說些什么呢?
近期,本人走訪了四川的五個地市的市場,拜訪了20余位飼料或者漁藥經銷商,他們今年目前的銷量沒有一個能與去年同期持平的,更別說增量了,有的銷量只有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左右。總結起來大致有三個具有共同性的原因:其一,受氣候影響,很多時候飼料無法正常投喂,藥品也用不下去;其二,養殖量明顯下降,有些養殖戶連年虧損后,今年只好象征性地放些魚苗進塘然后出去打工去了;其三,經銷商經營思路的調整,由于近些年的欠款累積得太多了,收起來又有難度,干脆只做現款生意了,一方面慢慢維持市場,另一方面盡量想法收回一些欠款。
二、行業問題及成因
造成水產行業舉步維艱的局面的原因同樣是多方面的,也是眾說紛紜。其中有些原因通常是人力不可控、不可抗拒的,比如自然氣候方面的,比如商品魚價格走勢方面的;但也有很多因素是人力可控的,至少也是可以大大改善的,比如做一些品種價格走勢的預判,適時做出養殖品種的調整,避免盲目跟風;比如多學習、多總結,提高養殖技術,把損失降低,把產量和品質提升上去,以此實現效益最大化;比如合理選擇,科學使用養殖的投入品,力求獲得最佳的投入產出等等。
尤其在水產養殖的投入品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比如單是飼料一項就能占到整個養殖成本的80%左右,假設能將餌料系數降個0.1,每一公斤魚的養殖成本就能降多少,大家都能算出來。
有一種說法應該是養殖戶們都能接受的,如果能將一季魚平平安安地養出來,不要遭受到較大病害或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那么就基本可以確保不會虧本了。因此,病害防治的成功與否就是風險防控的另一個關鍵環節了。
前面講到的這些因素是眾所周知的,我想從另一個層面講一個鮮為人知(或鮮有人言)的養殖成本偏高的因素。養殖過程中防病、治病的藥品以及調、改水方面的產品,大約每畝能用到300-1000元以上(標準與養殖品種、病害發生情況等有關),市面上的產品五花八門,只有想不到的,沒有買不到的,而其中最能吸引養殖戶目光的往往是那些看起來包裝又大又漂亮,價格還不高的產品,至于內在的東西,反正是搞不懂的,干脆碰運氣。
大家知道嗎?有些(不是全部)產品出廠價僅僅幾元、十幾元的而養殖戶卻花了三十、五十甚至更高的價錢買回去;有些(不是全部)病害或水質問題,僅一個產品就可以解決的,經銷商卻賣了3個、5個產品給你,且不論這些產品最終是否能解決問題,這些就是看不見的成本。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因為有個別的經銷商在謀取暴利;其二,也是更主要的原因是一些養殖戶自己的行為導致的后果。哪些養殖戶呢?有錢也不掏錢,偏要賒欠的;承諾了的付款期限到期又不兌現的;賒欠了一批又一批,貨款欠了兩三年的;到了結賬付款時偏要克克扣扣的等等,唯一有情可原的是那些的確遭遇了虧損,一時難以還上的。
經銷商也是要養家糊口的,賒銷給你算上資金利息、運輸成本以及合理的利潤不為過吧,關鍵是一些養殖戶破壞了行業的誠信基礎,為了防范風險,為了把風險轉移或降低,經銷商無奈地采取了一些不厚道的措施而已。
當然還有另一種做法,就是造假。養殖戶想要多便宜的都有,想賒欠也沒關系,成本三元、五元的產品我賣給你十幾元甚至幾十元,反正羊毛一定出在羊身上,最終買單的還是養殖戶。
三、改善行業軟環境的建議措施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產行業這種混亂的不良的現象絕非偶然的,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要想改變它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本人在此僅能勉為其難地提幾個思考方向的建議,僅供諸位參考:
1、我國淡水常規品種的養殖只能走向規模要效益的路子,高利潤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單干的小型養殖戶應該向專合組織靠攏,各地的專合組織應該切實有效地運行起來,要讓那些有知識、有經驗、有技術,并愿為大家無私地做實事的人成為專合組織的領軍人物。專合組織要從苗種的引進、投入品的選擇和采購、養殖技術的培訓以及商品魚的出售等方面做大量細致的工作,幫助單干、蠻干的養殖戶走出行業的困局,更遠一點的目標是打造地方水產品品牌!全國各地的專合組織應該說比比皆是,可是到目前為止真正在有效的、良性的運行的還少之又少。
2、具備一定規模的養殖戶(場、公司)應該先設法解決自己周轉資金的問題。資金問題解決以后,再嘗試直接與飼料廠家和漁藥廠家簽訂合作協議,既能自主選擇合作品牌、買到貨真價實的產品,又能獲得廠家的專業技術支持,實現養殖過程的聯動、互動,應該盡量放棄東家試試、西家試試的做法,否則最后連自己都分不清誰的功誰的過。
3、從廠家層面而言,應該切實地把服務營銷從口頭、從概念上落實到具體行動上。下決心、花功夫培養一批技術人才,并把他們放到需要又確實能產生價值和效益的養殖戶(場、公司)上去,必要時,養殖戶(場、公司)也應該承擔一些技術人員的費用。因為只有廠家自己的人才最懂得自己的產品和技術,只有懂產品、懂技術的人才能把產品用好、用活、用出最佳的性價比。
4、大家一起努力把那些坑人利己、弄虛作假的偽、劣、假的品牌和產品揪出來,讓它們無藏身之地、立足之地,以此凈化行業環境,重塑行業的誠信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