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山區,漫山遍野的松樹、柏樹,除了涵養生態,幾乎不產生經濟效益。但在今年,這一狀況將得到改變。本市生態林抵押貸款試點工作日前在房山區啟動。集體生態林將可以作為有效抵押物到銀行申請貸款。這意味著,原先只能保護的森林資源將成為山區農民手中“活”的資產。
生態林抵押貸款,是本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化環節。全市有1330萬畝集體林地,其中生態林1070萬畝,商品林260萬畝。去年7月,集體林權貸款首先在果園等商品林上展開。農民拿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林權證書、股權證書等,就可以到金融機構申請貸款。政府還給予一定的貼息。
去年下半年,全市10個郊區縣共計發放林權抵押貸款4000多萬元,涉及1300戶農民和農業企業。
但商品林僅占全市集體林地面積的20%;另外80%的集體生態林,對于廣大農民來說,仍然是沉睡的資源。并且不同于以果園為主的商品林,生態林以松、柏、槐、楊等為主,主要作用是涵養生態,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如何能變成可盤活的資產,對于政府和金融機構來說,也確實是一道難題。
今年,北京市將房山區列為“林權抵押貸款試點區”,就是要在生態林林權抵押貸款方面有所突破。究竟如何操作?日前,市園林綠化局、首綠辦、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北京分行、北京農村產權交易所等部門,在房山召開座談會,圍繞貸款主體、貸款程序和條件、規避林權抵押風險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參會的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生態林抵押貸款將以生態林的經營權和使用權為抵押物,試點初期向林業大戶、林業合作組織傾斜。
在規避林權抵押貸款風險方面,與會的市農村產權交易所代表建議,可以嘗試通過預掛牌制解決林地處置權即變現的問題;另外,政府要設立風險基金,以小資金撬動銀行大資金;還可以探索林下經濟、森林旅游收益權作為抵押物。
根據各方面建議,房山區集體生態林抵押貸款試點方案已經在制定中,先期將在房山2到3個鄉鎮試點。在此之前,市區相關部門將搭建林權流轉、抵押登記等林權服務平臺,推動試點工作展開。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生態林抵押貸款取得試點經驗后,將向全市10個郊區縣推廣。山區1000多萬畝生態林,將作為資產經營起來,流轉起來,并在經營和流轉中,同時產生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