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突泉縣太平鄉五三村謝寶柱的養殖場,一排排打掃干凈的羊舍,一個個膘肥體壯的肥羊有模有樣兒。“這干什么都得上心,養羊不懂技術想發財難,剛開始由于不懂技術、缺乏養殖經驗,購買的50多只種羊死去了不少,通過這幾年的摸索,我對養羊可以說是自有一套,我現在是一批羊育肥大約4個月左右,每只羊的利潤大約300元,這樣一年下來就能賺15萬元左右。”說起養羊致富的事,謝寶柱來了精神頭兒。
2010年謝寶柱第一次投資養羊以失敗告終,但現如今,謝寶柱的育肥羊存欄數已經發展到500只。實施封山禁牧后,傳統的養羊時代結束了,突泉縣通過引進新品種、加強技術指導等措施,引導農民搞舍飼養殖,突泉縣畜牧業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農民依靠特色種養殖實現了致富夢,謝寶柱就是典型的受益戶。
“現在養羊靠技術,管理要跟上,防疫還要及時到位,一項做不好都發不了‘羊財’,日常還要細心管理。”這是被鄉親們稱作“羊總”的謝寶柱的“養羊經”。勤學好問的謝寶柱,在空閑時間經常和富有養羊經驗的人交流,逐漸摸索出一套精工細養、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科學養殖模式。
在養殖初期,謝寶柱不斷總結養殖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多次到呼市、長春等地學習考察。去年冬天,新生的羊羔凍死不少,他就多次咨詢專家,才知道由于初生羔羊調節體溫能力差,必須做好冬羔和早春接羔的保溫防寒工作。產冬羔時,羊舍要準備取暖設備,地面鋪墊柔軟干草、麥秸,以防寒保溫。有了這竅門,羊羔的成活率提高了。
搞養殖,飼料來源是關鍵,傳統養羊,只把羊放出去,羊飼料沒有合理搭配,育肥時間太長,謝寶柱將玉米秸稈青貯后喂羊,進行農作物秸稈的‘過腹還田’,產生的羊糞又是日光溫室的主要肥料,不但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肥力,減少化肥的使用,還能降低污染,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和產量。
謝寶柱的科學“養羊經”讓他發了羊財,勤勞的謝寶柱農業牧業兩手抓,他每年連自家的地再加上承包的地將近100畝,種地收入能達到10萬元左右,良好的經濟效益使他的干勁更足了。去年,該縣把肉羊產業項目作為重點推進的農牧業產業化項目之一,為養殖戶提供資金補貼、技術指導、疫病防疫,這讓謝寶柱擴大規模養羊又吃了一顆“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