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七旬農藝師走村屯、赴田間 為農戶致富“支招把脈”

   日期:2015-03-24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52    評論:0    
  張明哲,雙遼市人,1967年吉林省農業學校畢業,分配到當時的雙遼縣柳條鄉農業技術員。1990年擔任農業站站長;2000年,調到雙遼市種子公司,相繼擔任科長、副總經理、高級農藝師;2002年至2006年,先后擔任雙豐種業公司副董事長、副總經理。2009年,他被授予“雙遼市優秀農村實用人才”、“雙遼市第二批市管優秀專家”;2010年,被授予“四平市先進科技工作者”;2011年被授予“吉林省老科協農村科技致富工程優秀老科技專家”等榮譽稱號。
 
  城市晚報四平訊雙遼市農業系統老科協理事、今年70歲的高級農藝師張明哲,信守諾言,服務“三農”,40年如一日,不辭辛苦,扎根田間,南下“求經”,為推廣普及農業科學新技術甘愿付出,對農村改變種植結構花生高產做出了突出貢獻。退休后8年來,依然兢兢業業,繼續研究探索花生栽培技術,用自己的夕陽余暉照亮了雙遼的“三農”大業,贏得了廣大農民朋友的尊敬和愛戴。
 
  業績突出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2005年,張明哲在紅旗鎮義順村調查花生出苗率時發現,凡在5月12日前播種的花生全部毀種,原因是播后低溫爛種,而義順村村民趙德良用“衛福”拌種,同樣是5月12日前播種卻出全苗。他引進的“衛福”花生拌種新技術,預防低溫冷害造成爛種和出苗后死苗,確保保全苗,收到了最佳效果,深受農民歡迎。張明哲在科技普及推廣上不厭其煩地“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一起干”,對推動雙遼花生種植創高產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
 
  2006年,他與雙豐種業公司其他技術人員共同選育花生種子“雙花一號”由吉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他在雙遼市種子公司在職期間,主持推廣花生大壟雙行覆膜播種項目,勤奮務實,業績突出,多次被上級黨委政府評為先進工作者。
 
  2007年9月,在農業科技戰線上連續工作40年的張明哲從雙豐種業公司光榮退休,為了大力推廣花生高產新技術,繼續服務“三農”,創建了雙遼市雙英花生研究所。
 
  2008年1月,他自費參加了第五屆全國花生研討會,結識了全國各地許多花生知名專家,開闊了視野。為了大力推廣花生高產新技術,繼續服務“三農”,創辦了雙遼第一個民辦科研機構——雙遼市雙英花生研究所。他們的花生公頃產量都在10000—12000斤左右,而雙遼當年花生坰產僅在5000—6000斤,他決心推廣花生大壟雙行覆膜技術,通過示范戶種好樣板田。為此,他出資2.2萬元從山東購進花生種子和地膜無償送給全市10個科技示范戶,每個示范戶面積0.3坰—0.5坰,其中服先鎮太和村李玉秋等農戶坰產達到10000—11000斤。
 
  2009年,他創建了實驗面積25萬平方米的雙遼市雙花生高產示范園區,采取統一耕地,統一施肥,統一播種,統一技術指導。還爭取到國家花生覆膜抗旱節水技術項目和花生覆膜滴灌示范項目,高產示范田面積15公頃,推廣無毒無公害、綠色農業用生物制劑包衣代替農藥包衣防治地下害蟲,用生物殺菌劑防病害,實施生物葉面肥代替追肥,打造雙遼綠色花生品牌。技術培訓和科技服務一條龍,全程跟蹤服務,定期到示范農戶指導播種防病技術,印發花生技術資料2萬余份發給農民,推廣普及花生新品種、新技術。為了實現所帶農戶走共同致富之路,張明哲經常走村屯、赴田間、下農戶,坐在農民炕頭上為農戶“傳經送寶”、“支招把脈”。
 
  當年,雙遼市遭遇了歷史罕見干旱,由于推廣了覆膜機播,多數農戶公頃產量仍然保持8000斤左右。為了使這一技術進一步推廣普及,2010年他又創建花生大壟雙行覆膜抗旱機械播種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內,花生種植承包戶一律實行覆膜機播。播種時,施肥、覆膜、播種、覆土一次完成,可使每公頃保苗12-13萬穴,每穴2粒,既保證了株數,又節省了種子投入。
 
  建立花生覆膜滴灌項目助農民增收
 
  2011年,雙英種業和服先太和村8戶農民共同建立的花生覆膜滴灌示范基地面積達到20坰。當時沒有播種機和窄距農用四輪拖拉機,張明哲就從山東購進5臺花生播種機,無償送給農民使用。把滴灌設備安裝在播種機上,做到播種、施肥、噴除草劑、覆膜及膜上壓土多道工序一次完成。農戶沒錢購買農用物資,他就按進價先把種子、農藥、化肥、地膜送到農戶家,秋后返本,不計利息。秋天豐收了,示范戶李玉秋種2坰地花生平均產量達11700斤,每坰純收入2萬余元,創當地花生高產和經濟收入之最。李玉秋種花生發財了,他逢人就說:“多虧張大花生(張明哲在花生種植戶中的綽號叫張大花生)啊,要不,我哪能賺那么些錢呢!”2011年9月,國家花生產業體系四平試驗站站長高華援來到雙遼在花生研究所所長徐寶慧陪同下考察花生覆膜滴灌項目。
 
  通過農業產業種植結構的調整,雙遼花生種植面積已經達到30萬畝,已經成為廣大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但是,在花生種植上仍然存在著單產不高不穩、提高單產依靠投入、科技含量較低的三個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張明哲多次去山東,邀請花生栽培專家來雙遼實地指導花生種植技術,先后引進山東花生研究所選育的“花育20”和青島農大選育的“青花6號”等原種,結合機械化等距播種、輪作及合理施肥等綜合措施,在雙遼市指導示范戶播種“青花6號”,首創每公頃花生產量突破萬斤的高產紀錄,比當地花生品種每公頃增產20%-30%左右。為了建立自己的良種繁育體系,確保種子純度,他同山東花生研究所建立了遠程異地引種育種關系。2013年9月,雙遼電視臺采訪山東花生專家蔡長久。
 
  2012年,他開始研究種覆膜花生“青花7號”,在南洼子地種0.9坰。秋收前,國家花生產業體系東北區首席專家、青島農業大學王從事花生栽培的銘倫教授,吉林大學崔金虎教授、吉林省農業推廣總站梁志業研究員、吉林省農作物品種引育中心許東哲研究員、雙遼市花生研究所所長徐寶慧來到雙遼考察花生大壟雙行覆膜滴灌項目,聯合測產驗收,坰產為7581.8公斤,創坰產超過15000斤,在當地引起了轟動,成為當地花生高產之最。
 
  引進花生品種傳播高產新技術
 
  2013年早春,他經過潛心專研,育成了“雙英1號”花生品種。他坐車去離縣城百里外的茂林鎮孟益村示范戶常樹友家,送去“雙英1號”等品種100斤,與“四粒紅”品種按同等施肥標準坰施2000斤復合肥,種在同一塊地上,結果“雙英1號”坰產9700斤,“四粒紅”坰產6500斤。目前,他正在進行“雙英2號”花生品種選育。
 
  2014年,張明哲與國家花生產業體系首席專家禹山林赴山東考察田間花生品種。當年,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所陳林、山東花生所花生專家崔鳳高來到雙遼雙英花生示范園,考察花生大壟雙行長勢情況。
 
  幾年來,張明哲多次開展學科技、送科技下鄉活動,先后引進大量的高產穩產和抗逆性強的花生新品種,進行了多個雜交組合試驗。在此期間,他一邊推廣新品種,一邊搞大壟雙行機械化等距播種、輪作及合理施肥綜合技術,并形成了推廣普及方案,得到了省市農業部門及市老科協和農業局老科協的大力支持。為了保證推廣試驗成功,試驗方案全部自己制定,每個花生品種的調查測量數字,他都親自動手完成。
 
  2015年1月20日,張明哲和原市政協副主席、原市專家協會會長劉志孝下鄉來到服先鎮太和村科技惠農調研,在村黨支部書記馬青彪家向幾位花生種植大戶傳播花生高產新技術。馬青彪說,這幾年太和村種花生嘗到了甜頭,今年全村種植面積將擴大到200公頃。
 
  做善事種福田被譽為農業功臣
 
  2015年3月20日,記者先后采訪了幾位曾經與張明哲一起工作過的老領導、老科技人員,他們異口同聲贊譽張明哲多年來為雙遼農業科技所做出的貢獻。原雙遼市農業局長、市農業局老科協會長武少英說:“他多年來做了許多善事,種了許多福田。退休八年來多次自費參加國家級花生科技研討會,把全國最好的花生種植技術引進了雙遼,收到了老百姓認可。普及面積達到30多萬畝,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渠道,是名副其實的農業戰線功臣。”雙遼市農業局老科協副會長石孝林、原雙遼市種子站站長李培庸和原雙遼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于洪江等,都對張明哲多年來一心一意為推廣普及農業新技術,加快農民增收所做出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
 
  張明哲退休8年多來,多次自費參加全國重點花生研討會,考察新品種、新技術。為了推廣普及農業新科技,請外地專家來雙遼講課、組織農民外出參觀學習和引進新品種、新設備,自己先后花了10多萬元,沒給農民分攤一分錢。他退而不休,一心撲在科技興農事業上,不但得到了廣大農戶的認可,也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