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福的十年農場主夢,不但包含著一個“農民”對土地的執著和熱愛,還是這十年承德農業發展變化的見證。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做法在新時期農村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將會引導現有土地盡快地向經營大戶和農業合作社流轉,促進傳統農業向產業化、集約化、機械化的方向發展,帶動更多的農民致富。
今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津冀三地座談會作出重要指示之后,京津冀三地如何協同發展再次成為熱點。目前,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規劃已上報國務院,該規劃有望于近日出臺。此規劃中,承德和張家口被明確定義為生態保護和生態產業發展區。在此有利契機下,承德農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政策扶持,但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勞動力優勢,吸引京津優勢資源,打造承德整體農業品牌,提升農業發展水平,成為京津綠色有機農產品后方基地,更快地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
趙國福的十年農場主夢
2014年6月16日,隆化縣52歲的趙國福蹲在自己新承包的稻田里,望著眼前剛剛長出來的20多公分高的綠油油幼苗,仿佛看到了秋天的一地金黃和飽滿的收成,心里激動不已。從4月1日,他決定和本縣張三營鎮河東村村委會簽訂合同,承包該村1066畝土地,用以機械化種植水稻,實現自己的農場主夢想開始,這段時間他幾乎天天泡在這塊土地上,平整土地、插秧、澆水,忙得不亦樂乎。
事實上,趙國福選擇在4月1日來完成自己的夢想,其間經過了慎重的考慮。之前的十年時間里,他像一只蟄伏的青蛙一樣,表面上安靜不動,其實一直在保持著靈敏的警覺,靜靜地等待著機會。之所以讓他下定決心的是今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主持召開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京津冀協同發展被提升為國家戰略高度,有望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后拉動中國經濟和城市化發展的第三極。在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承德定位日益明確:建設生態涵養區、休閑旅游基地和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環首都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有了大方向,趙國福不顧家人的反對,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在“2.26”會議一個多月后,趙國福鄭重地在承包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之所以要成為一個“農場主”,緣于趙國福多年對農業的深厚感情。2000年,縣農機公司改制前,他一直在那里上班。改制后,他把農機公司承包下來自己經營農機器具。趙國福雖然脫離了農民的行列,每個月拿工資,但這個出生于隆化縣唐三營鎮,從小在農村長大,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農機管理工作,和土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漢子在向別人介紹自己時總說是個“農民”。
因為一直和農業、農民在一起,趙國福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情結。特別是近些年,土地受到冷遇,年輕的農民寧肯去打工也沒人種地,村里種地的都剩下60歲以上老人和一些婦女,趙國福感到越來越痛心,他迫切想改變這種狀況,想為農業做點事。
2004年,趙國福就有一個想法,想把老家一些農民不愿意種的地承包過來,發揮自己在農業上的專長,利用農機器具進行機械化操作,走規模化種植。但由于種種原因趙國福的這一想法一直遲遲得不到實現。
從2005年一直到現在,這十年的時間,趙國福的身份又增加了幾個:農機經銷商、土地開發商、建材經銷商,但無論身份如何改變,他心里仍然深藏著對土地的眷戀,一直想再給自己增加一個身份:農場主。
這些年,趙國福一直關注著國家土地政策的變化。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鼓勵農民開辦家庭農場,土地向經營大戶手中流轉,實現農業向集約化和現代化方向邁進。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2.26”會議上將京津冀一體化明確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趙國福意識到這是對農業發展的一個不可錯過的機會,他決定實施自己的計劃。
天時,地利,人和。時隔十年,趙國福的農場主夢終于在今年變為現實。
京承農業合作的十年
這十年,趙國福在農業上的執著追求也見證了承德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艱難轉變。十年前,趙國福在灤平的一個叫封明然的老朋友曾在2005年時和趙國福有著同樣的夢想——在當地承包了200畝土地,沒想到三年后被村里收回,農場主夢破滅。
趙國福說,當時人們思想意識落后,農村土地流轉困難,農業發展還是傳統的靠天吃飯的形式,封明然的失敗是必然的,不像現在自己趕上了好時候。
讓趙國福高興的是此次和村里簽協議非常順利。
聽說趙國福要承包村里15年的土地,每年還要付給村民每畝地1000元錢,此次包地涉及到的河東村4個組的200來戶村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贊成。“這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說明農民的思想意識進步了。”河東村村主任吳國玉告訴記者,他根本沒有費太大勁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就把這件事搞定了。
趙國福所在的隆化縣作為農業大縣,水稻種植具有傳統優勢。張三營鎮是全縣水稻種植面積集中區,有水稻種植面積1.6萬畝,分布在伊遜河兩岸的九個行政村,水資源豐富。前些年為了保首都供水,為北京涵養水源,很多稻田改旱,這讓一些農民損失慘重。近幾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一直沒有擴大,保持在 23萬畝左右。
近些年,隨著京承農業合作的不斷推進,隆化和北京的關系密切起來。大量的蔬菜農業園區、大米生產基地及肉牛飼養基地建立,北京逐漸成為該縣農業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市場。
于是,腦瓜靈活的農民行動了。趙國福無疑在全縣樹立了一個樣板,縣農牧局正打算把他的做法在全縣推廣,鼓勵農村土地向經營大戶手中流轉,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勢集中,進而提高土地的產量,打造隆化大米“綠色、有機、安全”的品牌,實現規模化種植,瞄準京津市場,實現農民增收的目標。
緊盯京承農業合作這塊“蛋糕”的,并非只有趙國福一個個體。由于人緣相親和地緣相近,承德市政府一直希望依托北京強有力的經濟優勢,發展承德的農業。只是剛開始,對于承德的“熱情”北京似乎并不感興趣,它更希望的是承德為其做貢獻。
2004年,承德市政府開始嘗試跟北京農業對接,當年的9月23日,首屆“北京·承德農業項目洽談暨農產品推介會”成功舉辦,這算是雙方的第一次合作嘗試。當年北京農委組織30多個企業來承德考察,很多人很驚詫,他們說,“我們只知道承德有避暑山莊,沒想到還有這么好的資源優勢”。2005年舉辦了“第一屆京承農業戰略合作論壇”,此次雙方約定每兩年舉辦一次,迄今為止已成功舉辦了五屆。
2013年,第五屆京承農業戰略合作座談會在承德舉行,會上簽約了12個項目,總投資141億元,涉及設施農業、循環農業、林業經濟、畜牧業等多方面,這被認為是舉辦最成功的一屆。
經過十年的發展,承德的各個縣區都有自己的優勢項目,如興隆的林果、平泉的食用菌、隆化的肉牛、豐寧的奶牛、灤平的肉雞和蔬菜等等,一批綠色產品基地投產建成。農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更多的農民走出家門去打工,農村土地流轉面積不斷增加,土地向經營大戶和專業合作社手中聚集,涌現出了一批像趙國福這樣的人,投身于農業。相對于北京日益緊缺的農業資源,承德的土地資源優勢日益顯現。
京津冀一體化會議以后,承德的各個縣區都在結合本縣自身優勢,考慮如何盡快融入京津冀一體化大格局,從中分一杯羹。而農業,正是京承合作最有力的“契合點”。
京津冀一體化漸行漸近
如果不是今年“2.26”會議的召開,承德和北京的農業合作一直在不溫不火地推進。京津冀一體化會議召開以后,京承農業關系驟然升溫。
從3月份到現在,市農牧局從局長、主管副局長到相關部門負責人都在外面跑項目。“我們現在基本上是全員都在跑項目”,市農牧局項目辦主任劉艷明給記者看了他的工作日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載了他這幾個月的行程。
這段時間,由主管領導帶隊,他們馬不停蹄地去北京和天津拜訪各地農業主管部門,進行跑辦對接,走訪相關領導和專家,分別就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基地建設、電子商務等政策性扶持項目進行洽談對接,達成了一批支持和合作意向項目。
這期間不斷地有農業方面的專家和學者被請到承德,來為京津冀一體化承德農業的下一步發展提供建議。今年4月份,全國政協副主席齊續春帶領一些政協委員來承德考察,臺灣創意農業專家許立言最近也受邀來承,為承德下一步如何發展創意農業建言獻策。
記者了解到,經過十年的對接,承德的農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目前仍然是傳統農業占主導地位,正處在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渡期。農業結構單一,資金、市場、技術服務三大約束是承德農業發展必須克服的軟肋。京承農業合作無疑為承德農業注入了新要素、新技術、改變傳統生產組織方式,適應市場的變化,因此開展戰略型合作是解決環京津貧困帶問題的突破口。
“我們要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利用好京津的人才優勢、資本優勢、技術優勢等,抓住當前的有利契機,宣傳承德農業‘天藍、水清、山綠、土凈’的資源優勢,把承德農業作為整體品牌推向京津。”在當前京津冀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市農工委副書記胡偉對承德農業下一步的發展有自己的觀點。
2014年6月份,記者采訪趙國福時,望著自己的上千畝稻田,趙國福向記者描述了心中的美好前景: “一旦有了銷路,我將會擴大規模,打算再承包附近東風村2000畝地和后街村的1000畝地。下一步還想建一個有機肥廠,形成種產銷一條龍,將農場逐步向產業化推進。”他想種植優質大米,把目光瞄準京津的客戶,把隆化大米的品牌打出去,得到北京和天津的市民認可。
“北京存在著巨大的消費市場,一個朝陽區每天要消費多少生活必需品?不僅是大米,還有蔬菜、水果等,承德農業要想打入北京市場,還要打造整體品牌,這樣才有競爭優勢。”胡偉認為京津冀一體化雖然給承德的農業發展帶來了機遇,但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那就是農業更要精耕細作,提高產品質量,打好自己的品牌,拓寬銷路,這樣才能依托北京、天津的資源優勢,實現自己的快速發展。
十年磨一劍,機遇與挑戰并存。
這不僅是趙國福一個人的夢想,也是承德農業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