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臨澤縣采訪,很多人向我們介紹倪家營鎮有幾位種植大戶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記者決定去實地采訪一番。
王宏鑫是臨澤縣倪家營鎮汪家墩村農民,從臨澤縣職教中心畢業時18歲,學習計算機專業的他,畢業后不久便去江蘇一家工廠打工,負責組裝服務器。雖然專業對口,工作也是他感興趣的,但優厚的收入和城市繁華的生活沒能牽絆他對家鄉的眷戀,他說:“人活著就應該干點什么,我總覺得,自己的根在家鄉的土地上。”2008年,小王聽說縣里開辦了蔬菜種植和養殖培訓班,他毅然辭職回鄉,報名參加了培訓。結業后就在自家承包地里開始了新的創業。他用政府無息貸款和自己打工時積攢的錢,蓋起了兩座蔬菜日光溫室和21座鋼架拱棚。
來到王宏鑫家的大棚時,他正往車上裝載剛剛采摘下來的西葫蘆和黃瓜,準備運到收購點去。他向我們介紹:“以前冬天地里基本上都沒活兒干,現在建了溫室大棚,可以種反季節蔬菜,賣的價格也比較好。尤其在春節前后這幾天,市場需求量很大,雖然特別忙,但是心里還是很高興!農民要致富,關鍵是觀念要轉變,要肯學、肯干,要科學賺錢。”現在,王宏鑫的父母也幫忙照看兩個大棚,種植西紅柿、辣椒、西葫蘆、黃瓜、茄子等,有時還種些西瓜,一年可以收兩至三茬,兩個大棚年收入6萬元左右。“這些收入當然不算多,我又種了14畝玉米制種和21個拱棚。現在一年能收入十幾萬元,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幾年前買了一輛面包車,去年又在縣城買了一套商品房……”
說到經驗,王宏鑫很鄭重地對我們說:“農民觀念的轉變固然很重要,但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縣里的技術培訓只是開始,不論是大棚蔬菜種植還是玉米制種,縣里都提供后續技術跟進。特別是聯村聯戶還有干部和技術人員‘走基層’活動,確實深受群眾歡迎。我們農民不會講大道理,但我們知道,如果沒有黨和政府的支持,我們的理想也只能是空想!”
在我們采訪結束準備離開時,王宏鑫最后又悄悄地告訴我們,他已經連續3年被縣里聘請為農民農技員,每年工資2萬多元,語氣里充滿了自豪。
村民王居東是臨澤縣倪家營鎮汪家墩村八社村民,我們前去采訪時,他正發動越野車準備回家吃晚飯,一見我們,便熱情地把我們拉進他家的大棚。他說他家共有日光溫室4座,還有玉米制種45畝。和王宏鑫一樣,經過這幾年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自己的辛勤勞動,一家人不僅解決了溫飽,手頭也寬裕起來,不久前他還買了輛越野車。“以后的日子會更好呢!”他爽朗的笑聲讓我們切切實實感受到,國家的富民政策落到了實處,感受到了農民觀念在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