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過年的時候,好多人家都會腌幾條青魚,為來年留下好“口福”。每到這時,人們就會想起“黃橋粉青”。
黃橋養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相傳越國大夫范蠡在越國滅吳后棄官為民,與西施隱跡在姑蘇城北蘆葦叢里(現黃橋張莊、方浜和蠡口陶村一帶),圍溝筑岸,養起魚來,并寫就了《養魚經》,奠定了后世漁業生產的基礎。
開始時,黃橋一帶只是養殖鯉魚,并形成了相當規模,后來李唐王朝把鯉魚作為神魚供奉神壇,頒旨禁食鯉魚,從而從根子上扼殺了鯉魚養殖,人們便用其他魚種進行試養,經過千百年的養殖馴化,逐漸形成了“青魚、草魚、白鰱、花鰱”四大家魚。
后來,黃橋人主要養殖青魚。魚苗會被放進小池塘,這叫“發塘”。到夏天能長成一寸長,叫做“夏花”或“夏片”。轉塘養到冬里的魚苗叫“冬片”,是一齡魚,而青魚要第三年才能長成十斤左右。黃橋的漁農們到太湖里去“蹚”螺螄給青魚吃,還要到黃天蕩、金雞湖等地撈水草喂青魚,養出來的青魚比其它地方的青魚要粉白得多,因此便有了“黃橋粉青”的名頭。
到了順治年間,黃橋成了有名的“粉青之鄉”,引起了朝庭的重視,如今北莊村西頭還矗立著一塊“奉旨遵憲蠲免漁課永禁泥草私稅”的石碑,據說已經有360年的歷史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黃橋粉青因個頭大、肉質緊、口感好而倍受大上海、蘇州市的青睞,成為當時最有面子的年貨。自行車龍頭上掛一條10來斤重的青魚,成為都市年關的一道風景。當地流傳著“青魚頭拉動火車頭”的說法,說的就是黃橋繁榮的青魚貿易。
1966年,“粉青之鄉”辦起了當時吳縣第一個公社級水產養殖場,開始探索青魚魚苗人工繁殖技術。在這個養殖場里,青魚母魚經過一年的孕育,到四月底卵基本成熟,技術人員會根據水溫在5月初把10組即將產卵的種魚從魚塘里撈起,給公魚母魚打催情針,然后放入產卵池靜養8小時左右,再撈起來打第二針,重新入池,這時產卵池會加大水流速度,模擬長江中游的激流,吸引公魚追逐母魚。大約6小時后,種魚陸續完成交配、產卵、受精的過程。其間,連通產卵池與集卵池之間的閘門被打開,水流將受精魚卵送到集卵池的細目網箱里。工作人員把它們連卵帶水舀到提桶里轉送孵化環道或孵化缸里進行孵化。
從養殖到繁殖,“粉青之鄉”在青魚生產中的地位越來越高。黃橋水產養殖場每年要向長三角地區、山東、東北等地魚塘輸送2700萬尾青魚苗,近50年來累計輸送13.5億尾。1984年,黃橋水產養殖場還支援過國有企業華東地區水產養殖場,幫助攻克技術難關。
不久前,黃橋水產養殖場喬遷,占地400畝的新養殖場設有25個魚塘,清一色的孵化環道,魚苗繁殖培育能力能提高3-4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