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船從錦屏縣三板溪碼頭沿湖至河口鄉各村寨,最引人注目的除了庫區兩岸迷人的風景,還有排列整齊、有序鋪開的13400口漁業養殖網箱,正是這些網箱,讓河口鄉庫區內14個村寨的400余戶養殖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瑤光村支書姜元清說:“因為有了國家的扶貧網箱,我們村才成立了源文清漁業養殖合作社帶領村民致富。”2007年8月,瑤光村里寨組得到扶貧資金15萬元,率先實施網箱養魚項目,建了網箱155口,購得魚苗6萬多尾,有150戶村民在項目的帶動下進行了網箱養殖。當時,姜元清分到網箱2口,他自己投資又建起養殖網箱28口,每口投放鳙魚300尾,到2010年4月,他養殖的第一批鳙魚出網銷售,每尾魚平均重量達2公斤,每個網箱出魚500公斤左右,12元左右一公斤,僅賣魚一次的盈利就把以前的投入收了回來。喜獲豐收后,姜元清和同村的幾個養殖戶注冊了源文清漁業養殖合作社,帶領著周邊養殖戶一起大刀闊斧的謀劃著如何利用好自家門口的這片水域。
“我們錦中村在2008年時得到扶貧項目資金21萬元,群眾自籌資金9萬元,建了300口網箱,購魚苗15萬尾,當時有67戶養殖戶在扶貧政策的鼓勵下加入了網箱養殖的行列。”錦中村養殖戶陸玉秀說,“當時大家心里都還沒有底,只是想到扶貧項目資金出了大頭,我們只出一部分,就不怕了,等到兩年后賣魚的時候,大家才嘗到了甜頭,不僅把投進去的錢賺回來了,還有了比較可觀的收入。”隨后,錦中村養殖戶將賺到的錢主動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如今,養殖戶不僅掌握了養殖技術,還打開了市場,闖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致富路子。
2012年,河口鄉爭取到移民后期扶貧項目資金129萬元,分別在河口村、錦中村、格翁村、韶靄村、巖灣村、文斗村6個村實施了高架投餌網箱養魚項目。當時,庫區的不投餌網箱養殖僅河口鄉境內已經發展到13400口,整個庫區養殖承載量趨于飽和,必須引導群眾往投餌集約化養殖發展才有前途。格翁村主任范錫欽介紹,當時,格翁村得到了移民后續發展資金20萬元后,鄉黨委政府引導建了50口高架投餌網箱,然后將網箱由村里發包給養殖大戶進行管理經營,養殖大戶每年都向村里上交2萬元紅利,村里將一部分分給群眾,同時提留一部分用作公益事業建設,這樣在增加群眾收入的同時,村級有了一定的集體經濟用于公益事業建設,實現了項目資金滾動發展,達到了引導轉型發展的目的。
河口鄉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二類重點貧困鄉,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經濟落后的現狀一直是該鄉人民群眾面臨的問題。2013年,河口鄉積極爭取到省集團幫扶項目落戶河口,1000萬元扶貧資金注入,使該鄉的漁業產業發展發生了顯著變化,先期到位的資金中,210萬元新建高架網箱420口,全部作為村集體資產;160萬元進行網箱改建,改造了80萬平方米的平架竹子網箱,大大提高了養殖效益;47萬元建一水產養殖示范場,使漁民養殖有了主方向;43萬元修建了4.3公里的漁業生產道路,極大的方便了群眾進行漁業生產;40萬元建了魚病防治服務站,解決了群眾魚病防治的后顧之憂。
目前,河口鄉借著漁業扶貧的東風,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庫區4.1萬畝水域資源發展水產養殖產業,年漁業產量突破600噸,漁業產值突破2千萬元,現在,庫區群眾養魚的膽子更大了,邁的步子更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