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2月1日,嘉興南湖區余沈水產專業合作社的甲魚開始捕撈銷售,大裙邊、尖爪子的生態甲魚每公斤售價120元,大河蝦每公斤100元,花鰱每公斤12元……水產銷售進入旺季。而搞得如此有聲有色的水產生產銷售負責人,卻曾經是個有著4000多平方米豬舍的專業養豬大戶,6年前簽下拆遷協議后,豬不養了,一切從零開始。孫水祥曾經彷徨過、矛盾過、失敗過,歷經磨礪終于成功“蛻變”,水產養殖規模、管理全區領先,創建的現代農業園余沈蝦類精品園也已基本成型。
今年50歲的孫水祥是如何闖出一片新天地的?他告訴記者,年齡不是問題,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人生也會“柳暗花明又一春”。
生產之變
成片的露天養殖塘環繞著孫水祥的家,400多畝養殖水域就是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場所。不管是蝦塘、甲魚塘,還是蟹塘、魚塘,都在外面,沒有溫室,每天從清晨到傍晚孫水祥都很忙。甲魚繁種、孵化、分類養殖,給甲魚投喂食料,用石灰等定期給魚塘消毒,探索鱉—蝦混養循環養殖模式……“忙,但我很充實,很有收獲。”孫水祥說。
相比原先每天豬舍喂食,聞著臭氣、收拾豬糞的生活,孫水祥現在的工作環境可謂翻天覆地。呼吸著田園新鮮空氣,行走在果樹林立的水泥路上,低密度的外塘養殖水產發病率低,養殖塘水循環處理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生態健康。
水產養殖步入正軌后,孫水祥嘗到了生態養殖的甜頭:去年產值達到了526萬元,利潤85.6萬元,還帶動了36戶周邊農戶。
生活之變
繁忙之余,孫水祥一家的生活也多了些許田園詩意。櫸樹、橘樹、桃樹等為500多畝基地鑲上了一圈綠色花邊,一幢與基地緊連著的3層小樓既是生產辦公用房,也是孫水祥一家日常生活的地方,“環境變了,生活也多了許多樂趣。”
其中有一項特別的活動就是驅鳥。良好的生態環境,讓余沈養殖基地吸引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野鴨、白鷺等野生飛禽經常光顧基地,啄食小甲魚、魚、蝦,孫水祥不堪其擾,無奈之余便用鞭炮驅趕。每次東邊鞭炮聲響,飛禽往西邊飛去,孫水祥便再趕到西邊燃起鞭炮,反復數次,這些鳥兒短期內便不敢再來了。對此,孫水祥“樂此不疲”,“環境好了,也有‘甜蜜’的煩惱啊。”
心路轉變
從2008年全村第一個簽訂拆遷協議,從養豬大戶包地轉產水產養殖,孫水祥遭到過家人朋友的反對,被人罵過傻子,也曾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失敗過、走過彎路,但他不放棄、不氣餒,不斷探索,終于摸索出了仿生態養殖、鱉—蝦共生等行之有效的模式,養殖方式逐漸多樣,形成了梯隊養殖的模式。
“轉型過程有點苦,但收獲也很多。”孫水祥說,現在工作環境好了,更重要的是產品抗風險能力也更強了,與生豬銷售相比,水產養殖更多元化,品牌化發展降低了市場對產品售價的影響,“長遠來看,水產養殖不比養豬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