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臘月,位于嘉興海鹽縣沈蕩鎮尤甪村的三羊現代農業基地一片靜謐。數百畝稻谷早已收割,一堆堆稻草垛佇立在稻田里;一片片稻田周圍,環繞著一條條深不見底的水溝。基地負責人陳小東告訴記者,環溝底下正冬眠著上萬尾“鰻鰍”。而這里,正是他于2013年建立的生態稻鰍種養基地,致力于打造一個綠色生態種養體系。
“稻鰍混養”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雙收
2013年,陳小東在尤甪村承包了85畝土地,開始大規模種植水稻。為確保稻田里不施用任何農藥和化肥,他隨即開始嘗試稻鰍混養的新模式。“泥鰍對生長環境的要求相當高,如果水田里有農藥化肥,就會引發死亡。”
陳小東告訴記者,為徹底告別農藥化肥,他采用色誘、光誘等生物綠色方式防控水稻病蟲害,并將雞糞、羊糞、兔糞等作為原料加工成有機肥。同時,他還將河水進行凈化后引入稻田溝渠,防止水中重金屬流入土地,并在基地上空加蓋防鳥“天網”,為稻鰍混養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稻鰍混養不會產生廢水,泥鰍的排泄物和剩余餌料會被水稻吸收,不僅水體得以凈化,還促進了水稻生長;而水稻經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又供養著泥鰍,從而實現‘稻魚互生’。”陳小東告訴記者,不僅如此,每年5月底6月初水稻插秧季節,水位升高后引鰍入田,泥鰍在稻田淺水中上下游動,能促進水層對流、物質交換,有利于水稻根系吸收營養,加快其生長。直到每年水稻收割前1個月左右,泥鰍才依依不舍地告別稻田,重新回到環溝內,并在冬天到來時進入冬眠。
據介紹,為防止泥鰍在夏季高溫期間被灼傷造成損失,陳小東還特地在環溝里種上了南湖菱,不僅庇蔭了泥鰍,還凈化了水質。
稻鰍混養的經濟效益如何?陳小東算了一筆賬:一畝稻田混養泥鰍約15000尾,存活率可達80%,每尾平均重量為0.1公斤,畝產可達1200公斤,如果按每公斤批發價60元計算,可獲毛利潤7萬多元;加上水稻和南湖菱的產出,經濟效益較為可觀。
在發展稻鰍混養的過程中,陳小東還有意外的收獲。“去年,我基地里的稻草秸稈被一家企業收購用作培育食用菌的基質,每畝賣出了1500元的好價格,堪比一畝稻谷的收益哩!”陳小東告訴記者。原來,由于全程綠色防控,絕不使用化肥及農藥,陳小東的稻草秸稈經過層層檢測被該企業“相中”,不僅開拓了秸稈回收利用的市場,也堅定了陳小東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信念。今年,他又通過土地流轉,將稻鰍混養的規模擴大到了300多畝。
“現代農民”借力科技打造精致新農業
陳小東自稱“現代農民”,他告訴記者,轉型從事農業的初衷,僅僅是為了能讓家人和朋友吃到絕對安全的糧食。但陳小東自己也沒想到,他對現代農業的熱衷遠不止于此。
屏蔽此推廣內容在他的帶領下,如今,嘉興三羊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確定了“生態養殖為基礎,糧食安全為重點,深精加工為發展,科技創新為生存,品牌建設為效益”的發展方向,著力打造“五為一體”新模式的精致新農業。
“就泥鰍養殖而言,我現在已經建立了育苗基地,引進臺灣優質品種‘鰻鰍’進行自主繁育。鰻鰍體型較大,口感十分細膩。”陳小東告訴記者,目前鰻鰍的銷售模式以訂單為主,主要面向上海和杭州市場。除了鮮魚銷售,他還準備涉足深加工產業,提升鰻鰍的產品附加值。“去年底剛剛和江南大學達成合作意向,今年將共同開發多種風味的鰻鰍休閑食品,延長其產業鏈。”
無獨有偶。在水稻種植業方面,陳小東也不斷探索從基地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模式,尤其注重品牌的塑造,注冊了“稻秋御品”牌大米等商標。“建立品牌很不容易,但砸掉牌子卻輕而易舉。”在他看來,品牌的塑造取決于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各個環節,自始至終確保農產品的安全和品質。為此,陳小東給每一包“稻秋御品”牌大米貼上了“護身符”: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記者用手機掃描大米外包裝上的二維碼,產地、區塊、農事操作、農業投入品用量和成分等詳細信息一目了然。“今后我還將完善農產品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的信息,實現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全追溯,解決農產品安全‘最后一公里’問題。”在陳小東看來,現代農業的真諦,就是給農業插上一雙科技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