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雪舞時。眼下,位于伊勒呼里山北麓的圖強林業局進入了最冷的月份,“二點五”養殖小區的狐貍養殖大戶劉國臣正在忙著挑選一些過于肥胖的種狐,利用冬閑時節,幫著種狐調整調整體型。劉國臣的狐貍養殖場夏季時存欄有400余只,現在已經過了打皮的季節,剩下的100多只種狐在為春節過后的繁殖高峰期做著最后的準備,這時候的種狐不能添加精料,而是必須讓胖狐貍瘦下來,也就是說為狐貍減肥。
劉國臣說:“如果調整好,配種也好配了,產仔率也高了,成活率也高了,也就賺錢了。”
劉國臣今年53歲,曾是奮斗林場的山場工段小隊長,2007年在林業局的號召下,他放下了斧頭鋸,干上藍狐養殖這個行業。然而正當他的狐貍養殖場場地平整完畢,籠舍建完等待抓種狐的時候,藍狐皮市場出現低迷。一張成品狐皮售價僅為270多元,可在當時人工、飼料的成本就要330多元錢。一張狐貍凈賠五六十元,很多養殖戶因為沒有資金周轉,大幅縮減種群,還有的養殖戶直接挑圈外出打工,面對這樣的大環境,周圍的親戚朋友勸他選擇別的行業,可心思縝密的劉國臣依然在毛皮市場最低迷的時候引進了50只種狐,然而慶幸的是,毛皮行業很快迎來了發展的春天。2008年,毛皮市場持續“回暖”,也讓劉國臣搭上了致富的順風車。
養殖初期,由于養殖經驗不足和藍狐種群不成熟,一年下來,僅收回來成本,還沒算上自己的人工費,第二年,劉國臣虛心向有經驗的老養殖戶學習藍狐飼養、疾病防治、育種繁育技術,經過摸索,他總結出一套自己的養殖方法,在“二點五”養殖小區由于他養殖的狐貍個大,毛好,每年在打皮的季節他的皮張都能賣上好價錢。今年,他出欄的400張藍狐皮以每張800元的均價被河北客商收購,純利潤達16萬元。
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實踐,劉國臣實現了創業夢想,走在林區轉型致富大潮的前列,在他的帶動下,身邊親戚和曾經奮戰在山場一線的工友也走上了藍狐養殖這個致富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