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的宕昌哈達鋪呵氣成霜,但一個小院內卻暖意濃濃,幾十個當地的老人、婦女圍坐成一個大圈,把抖干凈的羌活碼放整齊,羌活獨特的藥香充盈小院。
這個小院是韓智杰在哈達鋪租賃的一個小加工點,羌活在這里加工后,什么時候發貨,與哪家公司合作,韓智杰有自己的考量,就如同為什么要種植“小品種”藥材,韓智杰有自己的選擇標準。
羌人種羌活,巧打“特色牌”
宕昌縣是我國中藥材重要產區之一,自古就有“千年藥鄉、天然藥庫”的美稱,是當歸、黨參、大黃、紅芪四大中藥材的原產地。宕昌中藥材種植歷史可上溯至古宕昌國時代。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即公元505年,北魏封宕昌王世子梁彌博為宕昌王。這一年,梁彌博就把當歸作為貢品進獻給梁武帝蕭衍,這是宕昌當歸見于歷史的最早記載。而居住在古宕昌國的古羌人一直將中藥材種植的歷史延續至今。 韓智杰是地地道道的宕昌人,多年販運中藥材的經歷,讓他對古羌國的歷史和中藥材市場有著自己的理解。
2008年,在宕昌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的大環境下,韓智杰和幾個合伙人開始種植中藥材,他沒有選擇當歸、黃芪等大家都在種植的大宗中藥材,而是選擇了“小品種”的羌活。“只有四川北部、甘肅南部、西藏東南部和青海四個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適合種植羌活,羌活產量很小,但市場需求量卻比較大。”韓智杰心里始終認為“羌人在羌地種羌活,這是其他地方沒辦法替代的”。
“發展自己的特色,做好`羌'字文章,那就是自己的招牌或品牌。”韓智杰說。如今他流轉的2000多畝土地中,已經種上了幾百畝的闊葉羌活。尤其是試種成功幾分地細葉羌活,堪稱藥材中的大熊貓……
洋專家點贊土專家,貴在“含金量”
走進宕昌縣南河鄉八路川村,韓智杰帶著記者進山去看他在臺子溝坪上的300多畝野生中藥材繁育馴化基地。因為打的是野生牌子,所以韓智杰的藥材都種在深山里。
而在這片馴化基地上,更是留下了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足跡:四川中醫科學院、南京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國藥集團產業中心、規范化推廣工程研究中心、太極集團……
“只要來過一次,就會給他們留下很深的印象,就會談到以后的合作,而且我的羌活在這些專家學者之間口口相傳,名氣越來越大,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肯定,他們還會幫我推介!”韓智杰笑著說。
韓智杰種植的羌活備受推崇的秘訣在哪里?“最主要的還是藥材的品質和含金量。”韓智杰告訴記者,羌活種植最難的是育苗,尤其是大田育苗,一般羌活育苗成活率在30%左右,而他的在80%左右。
韓智杰說,2008年,他開始試驗,買了3000多斤野生羌活種子,經過一個冬天的辛苦炮制,只完整地存活了一袋種子,但就是這一袋種子,讓他不斷堅持、反復試驗,整整做了6年的時間。現在,他的羌活苗子前景很好,一斤苗子賣20元—25元,一畝地下來就能收入近3萬元,真正成了這方面的“土專家”。
“只要抓住一點,真正做好,做成標桿,自然而然就會有人主動來找你,那時候的話語權、定價權都在自己的手里。”韓智杰這樣認為。“現在好多專家學者都會拿著他們的試驗項目來和我合作,而我也從專家學者身上學到更多中藥材方面的知識和理念,我的藥材的含金量也越來越高。”
宕昌藥材資源豐富,山上就有野生的豬苓、羌活、重樓等珍貴藥材,而這在外界是很少有的。“最主要的是我們在把野生中藥材家養、馴化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原生態,無公害種植。”韓智杰還告訴記者,就在前不久,日本一家公司先后兩次派專家來到他的種植區,詳細考察了解羌活和豬苓藥材的種植環境、藥材的品質等,有了合作意向。現在他們正在把藥材制成藥劑,做藥效試驗,“不出意外的話,等試驗結束,我們會簽訂協議,發展成為該公司的種植基地。”
短項目養長項目,培育“資金鏈”
熟悉中藥材的人都知道,羌活的育苗要一年,種植周期需要三年,屬于前期投資比較大,見效比較慢的品種。這期間的投入需要不少的資金。
韓智杰告訴記者,他最難的時候是在2011年,合伙人開始懷疑,不愿意再投入資金,而他原來靠販運中藥材、開賓館掙的錢全部投入進去還不夠,只有到處借債來維持正常地運轉,親戚朋友都找遍了,才能堅持到現在。
有時候,遇到困難,只要你再堅持一下,也許風雨之后就能見到彩虹。韓智杰開動腦筋想著怎樣能減少成本,靠什么來養這些長期項目。2000多畝的種植面積,種植、除草、挖藥材的人工費用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在市縣農機部門的指導下,韓智杰購進輪拖機、中耕機、覆膜機、點播機、旋耕機、液壓翻轉犁等機械,把許多需要青壯年勞力的農活兒都交給現代化機械了。即使這樣,每年他需要支出的人工費用也在60萬元左右,而他雇傭的人都是當地青壯年出門打工后留守在村里的婦女和老人,還有在縣城上高中周末回家的學生。
2010年,韓智杰在岷縣閭井草原租下了600畝草場,開始試著養羊,從年初開始養到年末,就可以有一筆收入,而且他又和一家草業公司簽訂了繁育牧草種子的訂單種植業務,替他們種植白燕麥。“羊糞可以給藥材和燕麥施肥,賣羊和白燕麥的收入可以支撐一下中藥材種植過程中用工產生的勞務費用,這樣慢慢地讓資金循環起來,用這些見效快的短期項目來養長期項目。”韓智杰心里有本明白賬。
不僅如此,韓智杰從青海高價引進藏柴胡品種,這個品種,不但生長周期短、產值高,而且有效成分含量高,藥效好。籽種一公斤就要200多元,比一般的柴胡要貴得多,但是韓智杰認為值。因為,這些藏柴胡成熟后,一畝地的產值至少在1萬元以上,純收入每畝地每年可達3000元以上,比土柴胡品種的收入多了好幾倍。
“千年藥鄉”,走出“品牌效益”
“今年,除過留下的羌活苗子,羌活能收到50———60噸。我不擔心買家,太極集團等幾家大公司都來聯系過,等到時候看市場的價格再定!”韓智杰言語間透著自信。
他還告訴記者,宕昌中藥材的歷史和品質都是令人驕傲的:1984年,宕昌當歸、大黃、紅芪、黨參均獲外貿部“出口榮譽證書”;2005年,哈達鋪當歸GAP基地通過國家質檢總局認證;2006年,宕昌縣15萬畝中藥材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通過認定;2007年,當歸產品通過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認證;2009年,宕昌當歸、紅芪榮獲第十六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后稷獎”;2011年,“哈達鋪當歸”和“宕昌黨參”通過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
“每一方土地,都有道地性,也就是原產地,這些都是我們的優勢和資源。”在韓智杰看來,政府要引導農民建立龍頭企業,按照企業的標準,用老老實實的原生態種法,把這塊土地保護好,做自己的特色。
“價錢上不去,銷售量少,不是我們的東西不好,是我們沒有知名品牌,還缺乏有效的宣傳。”韓智杰給記者舉了個例子,北京一家做滋補類藥材的網店,他們把藥材種植的過程、手工加工過程拍成圖片,掛在網上,突出原生態,無公害,2兩黃芪就能賣到650元錢。
“我們甘肅步云農牧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現在注冊資金500萬元。好多人來就是認我這個人,以后要讓他們認同公司。”韓智杰說,現在全市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我們不僅有豐富、優質的藥材資源,更有了“網店”這個新興的平臺,他下一步的打算就是創建公司的網頁、網店,繼續做滋補、野生變家種這類藥材,宣傳推介好宕昌的藥材,“讓宕昌的藥材優勢變成資源,形成資本。”
“2015年的重點有兩個:一是開始做加工銷售,建一個加工廠和冷庫,解決物流,冷鏈儲存的問題。二是主要發展細葉羌活也就是蠶羌的人工種植,爭取拿到羌活原產地認證和GMP認證,做成獨一無二的品牌,讓藥企和藥廠都知道一句話:要羌活,找步云。更主要的是要讓大家都知道,羌活就是以產地命名的根莖類藥材,其原產地就在宕昌,就在古羌國的這片熱土上,使羌活這個小品種藥材,成為宕昌乃至隴南的城市大名片。”這是韓智杰為自己定的近期目標,而他現在也在為這個目標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