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因
1.1 先天性胚胎病 有的奶犢牛一生下來便出現死胎、畸形胎或弱胎,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代近親繁殖、母牛在妊娠期間營養不良或患其它影響胚胎正常發育的疾病,如傳染性布氏桿菌病。
1.2 分娩困難 因母牛分娩困難或人工接助產不當均會造成新生犢牛的某些疾病,如窒息假死、異物性肺炎、肢體拉傷、脫臼等。新生犢牛發生這類疾病后,往往因處理不及時而造成死亡。
1.3 護理不當 新生犢牛脫離母牛后,由于護理不當,易發生多種疾病,如感冒、肺炎、便秘、腹瀉、臍炎、臍尿管瘺和腕關節碰傷等。這此疾病極易造成犢牛死亡,有的會留有后遺癥。因護理不當,犢牛被母牛踩死、壓死或凍死等現象也時有發生。
1.4 母牛產前缺乏運動 孕牛由于長期拴養,缺乏運動,加上飼養環境、飲食受限,易造成難產,導致犢牛死亡。正如農諺所言:“產前不動彈,生產有困難”。
1.5 母牛老弱病殘 老弱病殘的母牛本身體質虛弱,生產性能減退,這種牛受孕后如果飼養管理工作跟不上,很容易出現死胎、弱胎或難產等現象。
1.6 喂養不當 新生犢牛生長發育快,代謝功能旺盛,如在喂養時饑一頓,飽一頓,乳溫忽高忽低,飼喂時間不定,極易導致腹瀉、便秘等,如哺乳不足或飼料營養缺乏,則易發生營養不良癥,使其生長發育緩慢,體質差,對環境適應能力低,抗病能力減弱,最終導致死亡。
2 對策
2.1 加強良種繁育 新生犢牛要來自具有良好遺傳潛能、體質健壯、血緣關系清楚的父母代。禁止近親繁殖,防止良種性能的逐步退化及成活率的降低。
2.2 加強哺乳期母牛的飼養管理和疾病防治 泌乳牛經過長期的泌乳和妊娠,營養代謝已處于負平衡。因此,在分娩前必須保證60天的干乳期,以利于乳腺的休息和再生,滿足胎兒發育需要和恢復母牛體力。干乳期要限飼青貯和能量飼料,以防過肥而引起酮血癥或難產。在產前、產后各15天內,要多喂優質粗飼料,由少到多,適當增加精飼料,以防乳房水腫。注意鈣磷平衡和補充食鹽,以防發生乳熱癥和異食癖。只有改善飼養管理,保證營養供需平衡,保證母牛健康,才能使新生犢牛機體健康,生命力強。
2.3 科學及時接助產,確保母子平安 要加強對母牛分娩前的觀察,充分做好接助產的準備工作、防止分娩時處于被動。應將母牛牽到鋪有柔軟墊草的產房內或舍外寬敞衛生的地方,用0.2%的高錳酸鉀溶液洗滌外陰部,然后用消毒衛生的干布擦干。助產者要將指甲剪短磨光,并用1.5%的來蘇兒液消毒,防止劃傷和感染細菌。如果遇到難產,又沒有助產經驗,要請獸醫幫助。幼犢牛出生后,要立即轉移到母牛看不見的地方,并迅速將犢牛口鼻周圍黏液擦凈,避免吸入肺部。另外在斷臍時要正常操作,及時用碘酒清洗,防止發炎和破傷風等疾病。
2.4 細心關照乳牛,適當增加運動 對孕牛要細心關照,要在產前20天左右,選晴天牽牛到戶外遛一遛,曬曬太陽,同時每天要認真刷拭1~2次牛體。另外,應做到不喂霉爛飼料,防止流產。
2.5 精心養護犢牛
2.5.1 盡早喂初乳 初乳中含有多種抗體,可賦予初生犢牛抗御多種傳染病的能力,對促進胎糞排出,加強胃腸機能十分有利。因此,產后90分鐘內必須飼喂第一次初乳,數量掌握在1.0~1.5千克左右。要做到“三定”:定時,產后7天內飼喂5~6次/天,每隔3~4小時喂1次,以后每天喂3次,每次間隔8小時;定溫,飼喂奶犢牛的牛奶消毒后冷卻至35℃~37℃,不要偏高或偏低;定量,產后第1天喂量為2~3千克,以后每天增加0.5~1.0千克,一般喂量為每天5~6千克。哺乳期間飼養總量一般為300~500千克,依犢牛食欲和健康情況酌定。
2.5.2 力爭早期斷乳早期斷乳不僅能減少成本,而且有利于犢牛內臟尤其是消化器官的發育,增強抗病能力,提高成活率。早期斷奶的方法:生后10天左右開始用人工乳,逐漸代替全乳,最后完全取代,同時訓練犢牛自由采食代乳料。至30~40日齡,犢牛每天能攝取1.0~1.5千克代乳料時,就可斷奶。
2.5.3 保證充足飲水 生后1周就練習飲水。方法:先用溫水摻入適量牛奶,誘其飽用,經過兩周后,改為常水。
2.5.4 補飼草料 奶犢牛產后10天左右可逐漸補飼玉米粥料,產后30天左右逐漸補飼優質柔軟的干草,并搭配新鮮青綠菜葉、青草、胡蘿卜絲等青飼料,以滿足營養需要和降低飼養成本,也有利于順利斷奶。
2.5.5 經常運動 要給犢牛留有自由活動的空間,保證每天均能自由運動2~3小時,以促進體質健壯。
2.5.6 保持良好生活環境 犢牛舍要經常清理糞便,勤換墊草,并常撒些草木灰或石灰消毒。要保持牛舍冬暖夏涼,清潔干燥,通風透氣,空氣新鮮。飼槽用前用后清洗,保持衛生,每周消毒1次,及時消滅有害病菌。
2.5.7 做好疫病防治工作 在做好常規衛生保健的基礎上,平時要細心觀察,及時發現生病犢牛,并采取得力措施,迅速扭轉和控制病情,確保犢牛健康生長發育。
1.1 先天性胚胎病 有的奶犢牛一生下來便出現死胎、畸形胎或弱胎,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代近親繁殖、母牛在妊娠期間營養不良或患其它影響胚胎正常發育的疾病,如傳染性布氏桿菌病。
1.2 分娩困難 因母牛分娩困難或人工接助產不當均會造成新生犢牛的某些疾病,如窒息假死、異物性肺炎、肢體拉傷、脫臼等。新生犢牛發生這類疾病后,往往因處理不及時而造成死亡。
1.3 護理不當 新生犢牛脫離母牛后,由于護理不當,易發生多種疾病,如感冒、肺炎、便秘、腹瀉、臍炎、臍尿管瘺和腕關節碰傷等。這此疾病極易造成犢牛死亡,有的會留有后遺癥。因護理不當,犢牛被母牛踩死、壓死或凍死等現象也時有發生。
1.4 母牛產前缺乏運動 孕牛由于長期拴養,缺乏運動,加上飼養環境、飲食受限,易造成難產,導致犢牛死亡。正如農諺所言:“產前不動彈,生產有困難”。
1.5 母牛老弱病殘 老弱病殘的母牛本身體質虛弱,生產性能減退,這種牛受孕后如果飼養管理工作跟不上,很容易出現死胎、弱胎或難產等現象。
1.6 喂養不當 新生犢牛生長發育快,代謝功能旺盛,如在喂養時饑一頓,飽一頓,乳溫忽高忽低,飼喂時間不定,極易導致腹瀉、便秘等,如哺乳不足或飼料營養缺乏,則易發生營養不良癥,使其生長發育緩慢,體質差,對環境適應能力低,抗病能力減弱,最終導致死亡。
2 對策
2.1 加強良種繁育 新生犢牛要來自具有良好遺傳潛能、體質健壯、血緣關系清楚的父母代。禁止近親繁殖,防止良種性能的逐步退化及成活率的降低。
2.2 加強哺乳期母牛的飼養管理和疾病防治 泌乳牛經過長期的泌乳和妊娠,營養代謝已處于負平衡。因此,在分娩前必須保證60天的干乳期,以利于乳腺的休息和再生,滿足胎兒發育需要和恢復母牛體力。干乳期要限飼青貯和能量飼料,以防過肥而引起酮血癥或難產。在產前、產后各15天內,要多喂優質粗飼料,由少到多,適當增加精飼料,以防乳房水腫。注意鈣磷平衡和補充食鹽,以防發生乳熱癥和異食癖。只有改善飼養管理,保證營養供需平衡,保證母牛健康,才能使新生犢牛機體健康,生命力強。
2.3 科學及時接助產,確保母子平安 要加強對母牛分娩前的觀察,充分做好接助產的準備工作、防止分娩時處于被動。應將母牛牽到鋪有柔軟墊草的產房內或舍外寬敞衛生的地方,用0.2%的高錳酸鉀溶液洗滌外陰部,然后用消毒衛生的干布擦干。助產者要將指甲剪短磨光,并用1.5%的來蘇兒液消毒,防止劃傷和感染細菌。如果遇到難產,又沒有助產經驗,要請獸醫幫助。幼犢牛出生后,要立即轉移到母牛看不見的地方,并迅速將犢牛口鼻周圍黏液擦凈,避免吸入肺部。另外在斷臍時要正常操作,及時用碘酒清洗,防止發炎和破傷風等疾病。
2.4 細心關照乳牛,適當增加運動 對孕牛要細心關照,要在產前20天左右,選晴天牽牛到戶外遛一遛,曬曬太陽,同時每天要認真刷拭1~2次牛體。另外,應做到不喂霉爛飼料,防止流產。
2.5 精心養護犢牛
2.5.1 盡早喂初乳 初乳中含有多種抗體,可賦予初生犢牛抗御多種傳染病的能力,對促進胎糞排出,加強胃腸機能十分有利。因此,產后90分鐘內必須飼喂第一次初乳,數量掌握在1.0~1.5千克左右。要做到“三定”:定時,產后7天內飼喂5~6次/天,每隔3~4小時喂1次,以后每天喂3次,每次間隔8小時;定溫,飼喂奶犢牛的牛奶消毒后冷卻至35℃~37℃,不要偏高或偏低;定量,產后第1天喂量為2~3千克,以后每天增加0.5~1.0千克,一般喂量為每天5~6千克。哺乳期間飼養總量一般為300~500千克,依犢牛食欲和健康情況酌定。
2.5.2 力爭早期斷乳早期斷乳不僅能減少成本,而且有利于犢牛內臟尤其是消化器官的發育,增強抗病能力,提高成活率。早期斷奶的方法:生后10天左右開始用人工乳,逐漸代替全乳,最后完全取代,同時訓練犢牛自由采食代乳料。至30~40日齡,犢牛每天能攝取1.0~1.5千克代乳料時,就可斷奶。
2.5.3 保證充足飲水 生后1周就練習飲水。方法:先用溫水摻入適量牛奶,誘其飽用,經過兩周后,改為常水。
2.5.4 補飼草料 奶犢牛產后10天左右可逐漸補飼玉米粥料,產后30天左右逐漸補飼優質柔軟的干草,并搭配新鮮青綠菜葉、青草、胡蘿卜絲等青飼料,以滿足營養需要和降低飼養成本,也有利于順利斷奶。
2.5.5 經常運動 要給犢牛留有自由活動的空間,保證每天均能自由運動2~3小時,以促進體質健壯。
2.5.6 保持良好生活環境 犢牛舍要經常清理糞便,勤換墊草,并常撒些草木灰或石灰消毒。要保持牛舍冬暖夏涼,清潔干燥,通風透氣,空氣新鮮。飼槽用前用后清洗,保持衛生,每周消毒1次,及時消滅有害病菌。
2.5.7 做好疫病防治工作 在做好常規衛生保健的基礎上,平時要細心觀察,及時發現生病犢牛,并采取得力措施,迅速扭轉和控制病情,確保犢牛健康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