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全開”不容易
亳州市譙城區珠東農機合作社理事長趙東祥這幾個月可忙壞了。為了讓社里購買的兩臺185馬力四輪驅動拖拉機能物盡其用,他正在和新疆的大戶積極商談租賃協議。 “兩地的種收季節正好錯開,農閑時機器可以拉到那邊去作業。 ”趙東祥說,2010年9月,當合作社依托政府項目,花了30多萬把兩臺“大家伙”迎回家時,并沒有意識到今后可能出現的困難。
“我們這兒的地下雨后板結嚴重,100馬力以下的拖拉機都松不動,當時大家都覺得有了這兩臺大馬力拖拉機,土地深松肯定沒問題。 ”趙東祥告訴記者,拖拉機剛開到地里他們就發現了問題:由于一般的村村通道路最多5米寬,機耕路最多4米,而機器寬5.5米長10米,普通農田道路很難通行,他們只能對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才勉強解決了上路問題。
“185馬力的拖拉機是120馬力工作效率的3倍,但是俺們的地塊不能完全發揮它的作用。 ”拖拉機機手吳潮流對記者說,這臺拖拉機犁地深、寬,也不會出現土地堆坡現象,但是由于機器過大,合作社的連片地塊最多也只有100多畝100多米寬,所以作業時轉個彎都很麻煩,往往沒犁多遠就到頭了,“最少要200米寬以上的千畝田,才能發揮它真正的作用。 ”
進口農機維修有點煩
除了合理利用“有點難”,維修問題也讓大戶們很傷腦筋。濉溪縣百善鎮谷物良種繁育合作社理事長張開文最近就遇到了一件鬧心事,他們花了190萬從美國進口的大型植保機械在不到1年時間里“小毛病不斷”,“雖然廠家都說可以解決,但我心里總有點不踏實。 ”
讓張開文心里打鼓的原因,是3月14日早上植保機正在合作社流轉的1萬畝土地上“飛馳”作業時,發生的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 “田塊附近有高壓線,機器走到那導航突然失靈,開走了才恢復正常。”合作社機務中心隊長李亮對記者說,這臺進口機器全部操作都由軟件完成,廠家進行技術培訓時,也僅僅只是教授了簡單的按鍵操作。由于機器配置精密,使用的軟件系統又沒有中文,他們只能撥打售后服務電話。
7月14日,北京的維修人員趕到了現場,經過初步推斷是由于機器的導航系統受高壓線干擾,最終導致異常情況發生。 “他們說機器現在用的是免費導航,購買200美元/月的付費導航就能解決問題,可我們哪舍得再花這么多錢。”李亮說,不僅軟件問題他們無法解決,硬件出了毛病他們也無從下手。
原來,他們剛剛使用機器時就發現了油箱漏油的情況,可由于機器使用的是階梯油箱,國內沒有廠家生產,大伙只能干著急。 “技術人員過來又是拍照又是鑒定,到最后從美國寄來原廠油箱,前后花了一個多月。 ”李亮無奈地說,這款機器是新機型,國內只有2名技術人員,雖然現在問題都解決了,可難保今后不再出“岔子”。
想上保險很困難
如果說作業難、維修難是合作社面臨的硬傷,那么無法辦理保險就成了他們的“軟肋”。近日,望江縣惠民植保合作社用于植保的A2C超輕型水上飛機,在起飛后突然失控墜入泊湖,不僅飛機摔得七零八落,一名年僅24歲的飛機駕駛員還不幸遇難……該合作社理事長王宗有在介紹情況時說,他們購買飛機后曾找過多家保險公司咨詢民用飛機的保險業務,但都被告知這一塊還屬空白。
“飛機目前都是幾家國內大型保險公司進行聯合承保,大型農機辦保也需要分類判斷。 ”國元農險承保部副總經理張斌告訴記者,涉農保險會根據農機類別進行分類投保,而飛機和進口機具不屬于農業保險的范疇,只能辦理商業保險。
“農民購買大型農機時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切忌盲目購機。”省農機局管理處處長胡忠仕表示,農民購機前需要先考慮當地自然條件、機具是否滿足生產需要和有沒有相應的維修設備等問題。購買進口農機具,農戶應選擇大廠家的名優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