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黑龍江省馬鈴薯黑脛病的發生與防治

   日期:2016-10-17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246    
 黑脛病在馬鈴薯各產區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植株發病率輕者2%~5%,嚴重可達40%~50%,在田間常造成缺苗斷條和種薯腐爛。近幾年該病在我省的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趨勢,使馬鈴薯的品質、產量和商品薯率大幅度降低。為了有效地預防該病,必須做到準確識別其癥狀、清楚發病規律、熟練掌握綜合防治技術。 

    1 癥狀識別 

    1.1 發病癥狀 黑脛病在整個生育期間均可發病,主要危害莖桿及塊莖。 

    (1)地上部受侵染時的癥狀當植株高15~18cm時易被侵染,同時出現葉片褪綠黃花并上卷,植株節間縮短,生長勢減弱。病株易從土中拔出,莖部變黑且常自動開裂并分泌有臭味的黏液,莖基部往往帶有母薯腐爛物,最終導致植株萎蔫枯死。當發病時,莖橫切面處可見褐色的維管束。當病害發展較慢時,植株逐漸枯萎,結薯部位上移,易形成氣生塊莖。 

    (2)地下部被侵染時的癥狀:A種薯被侵染時,不發芽或剛發芽就逐漸爛在土壤中而不能出苗,造成缺苗斷條;B、塊莖被侵染時,是從臍部開始呈放射狀向髓部擴展,發病部位呈黑褐色或黑色,橫切檢查維管束呈黑褐色點狀或短線狀,用手擠壓皮肉不分離,病害嚴重時薯塊中間爛成空腔。 

    1.2 病因 該病是由胡蘿卜軟腐歐氏桿菌黑脛病歐氏桿菌變種菌侵染所致。此菌屬歐氏桿菌屬中造成軟腐的一個低溫型細菌,不耐陽光和干燥,在陽光下暴曬2h大部分即死。 

    1.3 發病條件 ①窖藏期間,窖內通風不良,高溫高濕有利于細菌的繁殖和危害,往往造成大量爛薯;②種薯切塊時切刀不消毒,切塊后又堆放在一起,不利于切面傷口迅速形成木栓層,使發病率增高;⑧土壤粘重而排水又不良的地塊,由于土溫低,植株生長緩慢,不利于寄主木栓層的形成,降低了抗侵入的能力;同時又因土壤含水量大,有利于細菌繁殖、傳播和侵入,因此,發病嚴重。 

    2 侵染途徑 

    馬鈴薯黑脛病主要由病組織帶菌并通過傷口等侵染傳播。傳播途徑有二個:一是病組織直接殘留在田間。有些馬鈴薯黑脛病的癥狀在田間用肉眼不易觀察到,但也導致侵染和減產,主要是病菌在病組織腐爛之前仍存活其中。在田間,細菌通過灌溉水、雨水、汽霧、機械、雜草或昆蟲媒介等從傷口等處侵入,沿維管束侵染塊莖的幼芽,隨著植株的生長,再侵入根、莖、匍匐莖和新生塊莖,并沿維管束向四周擴散,侵入附近薄壁組織的細胞間隙,分泌果膠酶溶解細胞壁的中膠層,使細胞離析、組織解體、呈腐爛狀。二是病組織經過各種渠道進入農家肥后施到田間。 

    3 綜合防治 

    據馬鈴薯黑脛病的侵染途徑,總結出兩種主要的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 

    3.1 生物防治 

    3.2 化學防治 

    (1)種植無病種薯,合理輪作和整薯播種; 

    (2)避免馬鈴薯枯枝落葉和根組織殘留田間,種植馬鈴薯的地塊避免施入具馬鈴薯殘體的農家肥,有馬鈴薯殘體的農家肥于腐熟后使用,對防治該病極為重要。 

    (3)選用抗病品種,如抗病1號等; 

    (4)黑脛病是引起爛窖的主要病害之一。因此,搞好窖貯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3.2.1 藥劑處理 (1)5%石炭酸或5%食鹽開水浸泡切刀消毒而后切塊;(2)切刀用0.1%升汞或75%酒精或0.1%硫酸鏈霉素進行消毒,而后切塊;(3)將切好的薯塊及時晾曬,使切面盡快木栓化之后再播種;或把薯塊用草木灰、過氧化鈣等拌種后播種;或用500ppm的硫酸鏈霉素浸種,晾干后播種。 

    3.2.2 田間防治 人工及時拔除病株,同時在所除病株處噴藥處理,以防該病蔓延。在田間若發現病株,及時挖去,集中銷毀,在病穴及周邊撒少許熟石灰,并用 72%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或25%絡氨銅水劑5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DT)可濕性粉劑或95%CT殺菌劑水劑(醋酸銅)500倍液或敵克松500~1000倍液,每隔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也可用1000ppm硫酸鏈霉素注射發病輕微的植株,每株每次注射藥液3~4ml。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