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工廠化育秧是利用現代農業裝備進行集約化育秧的生產方式,集機電一體化、標準化、自控化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工程技術。其核心是通過專用育秧設備在育秧盤內播土、播種、播水,然后采用自控電加熱設備進行高溫快速催苗及出苗。水稻工廠化育秧培育出的秧苗均勻、健壯、整齊,為水稻生產提供高質量的秧苗,是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關鍵環節。
一、技術內容
水稻工廠化育秧一般包括選擇育秧方法和種子處理、苗土準備、秧田準備、聯合播種、秧苗管理等環節。
1.床土配制
床土分底土和覆土,分別對其進行消毒、培肥、調酸處理,以提高床土的有機質含量,保證土質疏松。土壤顆粒細碎,直徑25 cm的顆粒占70%以上,其余的為2 mm以下,不得有石塊雜物。床土ph值控制在4.5~5.5之間,含水量不超過10%。床土用量:使用拋秧軟盤,每盤一般用土200~300 g;若采用機插軟盤,每盤用土量需1kg。
2.育秧穴盤準備
秧盤為561穴,大田拋秧盤按45~50盤/hm2準備,秧盤可重復使用3次。
3.種子處理
主要包括脫芒、曬種、選種、浸種、消毒等前期處理。脫芒的目的是把芒和小枝通過機械和人工脫掉,以保證播種機播種均勻,并達到苗盤基本粒數。
4.控溫催芽
主要設備有破胸催芽器和脫水機。破胸催芽器是用于水稻種子的消毒、浸泡及破胸催芽作業的機器,是水稻工廠化育秧不可缺少的設備,一般由盛種裝置、自動循環水系統和自動控溫系統三大部分組成。也可用傳統方式浸種,利用溫室控溫催芽。脫水機的功能是通過篩筒轉動去掉稻種之間的水分和表面水分,使稻種達到外干內溫程度,保證播種均勻度。簡易工廠化育秧可不使用該設備,如水分仍多,可稍加晾干或摻伴細土,以降低水分。
5.聯合播種作業
包含播土、播種、覆土、淋水作業,所用設備為聯合播種機。播種作業是水稻工廠化育秧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包括水平傳送秧盤、鋪撒床土、刷平床土、噴水、播種、覆土、刮土等流水線作業,水稻育秧穴盤播種是工廠化育秧的核心設備。
6.溫室控溫催根立苗
該環節是將已經播種覆土后的苗盤在秧架上疊放后,在溫室30℃的蒸汽恒溫條件下,經過48h,使盤內種子長出10~15 mm白色嫩芽。采用加溫加熱裝置和溫控器是工廠化育秧不可缺少的設備。
7.煉苗管理
簡易工廠化育秧盤采用田間小棚煉苗(大棚煉苗耗費高昂、管理難度大),一般經過6~8 d后即可揭膜露綠。期間須加強發芽出苗的觀察與管理,營造秧苗生長的良好環境,控制好溫度和水分,并適時催化煉苗,使培育的秧苗整齊健壯,為大田栽植提供素質優良的合格秧苗。
二、技術特點
1)由于能在室內控制育苗前期的環境條件,為秧苗生長創造適宜的人工環境。提早播種育秧,使水稻生長積溫能有效增多,培育的秧苗素質好,同時也有利于水稻生長過程中的抵御自然災害,特別對減輕低溫冷氣作用顯著。
2)工廠化育秧和大田栽插的配比關系可達1︰40,育秧占地面積小,節約秧田,與育秧技術配套應用。播種精選加工處理和稻種人控溫破胸催芽等技術,種子用量減少,比常規育秧省種、省秧田、省工。據統計,采用工廠化育秧每hm2大田可節省稻種0.25 kg,節省勞動力2人,平均增產25 kg,增收節支效果明顯。
3)按工廠化育秧的一條流水線及配套設施約投資8萬元,一般5年左右可收回投資,關鍵是提高效率以及利用率。
三、注意事項
1.育秧方式的選擇
水稻全程機械化的瓶頸在于栽植環節,目前機械化栽培的方式有拋秧、擺秧、插秧和直播。在實際應用中,機拋秧和機插秧機具技術已較成熟,但在育秧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技術問題,特別是機插秧苗上。
2.廠房溫室配套建設
廠房配套建設是工廠化育秧的基礎建設。在廠房建設上應以實用、節約為原則,并應選擇在鄉村交通方便、電力、用水條件具備,農民科技意識高,購秧就近的地方。溫室高度一般不要超過1.8 m,空間太大,溫室升溫效果差,耗能增高。控溫設備可使用5~10 kw的蒸汽發生器,并要采取自控調節設備進行溫度自動調節,以避免人工操作。
3.附屬設備的選擇
秧車主要是用來運送秧盤至溫室大小靈活設計,要求要靈活。至于棚架,最經濟的方式是使用毛竹搭架,簡單實用。農技人員應側重于育秧環節中的農藝需要,特別是育苗及水肥管理。
4.培訓不可少
一是加強操作人員的技術培訓,使其較好地調控播土、播種、播水量;二是做好設施的維護管理培訓,及時排除工作中的機電故障;三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農民對工廠化育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