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傳統蒜黃的生產一直采用農家庭院式或室內生產,不但規模小,管理不規范,而且產量低,品質差,效益不高。北京大興區從80年代末開始進行田間溫室式蒜黃生產。通過篩選大蒜品種、改進蒜種碼排方式、加強水分管理等綜合技術手段,有效地提高了蒜黃的產量、品質和經濟效益。每667平方米產值可以達到5000--6000元以上。現介紹蒜黃綜合配套生產技術要點如下:
一、溫室的建造
9月下旬秋季作物收獲后,選地勢高燥、土質較好、背風向陽的地塊挖東西走向、深度80--100cm的半地下的溫室。溫室規模根據建材條件決定,一般寬3--5m,長20m左右。然后將取出的地下土堆在所挖坑的四周,上接40cm高的土墻。溫室的底部要嚴格平整。距北墻每隔1.5--2m立一根水泥方柱,水泥柱東西向的間隔為2.5--3m,水泥柱頂端用8號鐵絲繃直固定連接,在鐵絲上間隔40--80cm南北向地碼放竹片,兩端埋入墻內。竹片與鐵絲接觸的地方用繩子綁牢固定,竹片上覆蓋0.1--0.12mm厚的黑色薄膜。膜上壓蓋25--30cm厚的麥秸或稻草。上面再間斷壓蓋玉米秸或草簾等或在上風口處夾風障,防止大風吹揭麥秸。
進出溫室的門,要嚴密、遮光、保溫。外面從室外南面中間或偏東的位置挖一個馬道作為進出口。溫室內是否設有爐火,可根據經濟條件決定。有爐火的情況下,爐火四周還需要有擋火光措施,防止蒜黃見光后綠化。除特殊的冷年份,只要是按要求做好保溫措施,一般情況下都用冷棚式生產。
二、蒜種的選擇與播種
生產的經驗證明,以選用山東泰安、聊城、兗州等地的大頭白皮蒜種為好。也可以選用河南省的白皮馬牙大蒜、北京的紫皮蒜和馬牙蒜,但產量較低。傳統的播種方式是將蒜頭破碎成瓣,單瓣排碼播種,不但費工費力,且產量不高,若改為整頭碼放播種,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200%以上,而且可以增加密度,每平方米可排放蒜種8--10kg。碼放蒜種時以上齊下不齊為好,以便于收割,也可以碼完后用平板將上部壓齊。碼完后四周邊緣用土掩埋,蒜上面漫撒2cm厚的沙土并用木板刮平。
三、用水技術
蒜黃的播種床在嚴格平整后澆水,在地表5--8cm處造墑,水滲后播種。播種覆沙后再灌水至與底墑接通為準。隨著蒜黃生長,根據墑情,第1茬蒜黃澆水1--2次。蒜黃長到20cm高時,可開始收獲頭茬。頭茬蒜黃收獲后,抓緊在1--2d的時間內,清理、平整割茬表面,并澆水造墑。第2茬蒜黃澆水1--2次,生長10--15d,即可達到收獲標準。
四、防病與收獲
由于大蒜有較好的抗病性,蒜黃生產中除去因低溫會出現畸形等不良表現外,一般不會感染病害,為了預防因土壤、空氣濕度過大引發的病害,可以在第1茬收獲前7--10d和割后噴施0.2%的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藥液。
溫度適宜的條件下,第1茬蒜黃在播種后20--25d左右,第2茬在第1茬割后15d左右達到收獲標準,可根據市場需求信息隨時收獲上市。大規模蒜黃收獲,盡量在閉光或微光的條件下盡快完成,防止著光時間長導致其他未采收蒜黃感光而綠化,影響產品質量。收獲時隨著收割每500g左右用清潔的濕稻草等物捆成一束,并放入包裝物待運上市。來年春季三、四月份拆棚,平地種植其他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