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藥用植物荸薺稈枯病

   日期:2016-09-07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64    
 荸薺 學名 Eleocharis dulcis (Burm.f.) Trin.ex Henschel。別名馬蹄、烏芋、地梨、通天草(杭州)。屬莎草科水生草本植物。以球莖及地上部分入藥。具清熱止渴、利濕化痰、降血壓及利尿之功效。分布大多省均有栽培。 

    癥狀 主要為害葉鞘、莖、花器等部位。葉鞘染病,基部初現暗綠色不規則形水漬狀斑,后擴展到整個葉鞘,病部干燥后呈灰白色并現短條狀黑色小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莖稈染病,初呈水漬狀梭形或橢圓形至不規則形暗綠色斑,病莖變軟或凹陷,其上也生小黑點。花器染病癥狀與莖部類似,多發生在鱗片或穗頸部,致花器黃枯。濕度大時病斑上可產生淺灰色霉層,即病菌繁殖體。 

    病原 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 Lentz稱荸薺柱盤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初無色或色淡,后變褐,有隔及疏散的分枝,可糾集成菌索。病斑表面的分生孢子盤細長,不突出,平行排列呈長短不等的黑色短條點。分生孢子梗瓶梗狀或短棒狀或呈梨形,大小7―19×4―7(μm)。分生孢子無色,無隔,線形或稍彎曲,頂端窄且略尖,大小24―82×3―7(μm)。該菌還可侵染野荸薺。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主要以菌絲體在病組織內越冬,翌年條件適宜產生分生孢子,孢子萌發產生芽管,由氣孔或穿透表皮直接侵入,經6―13天潛育,病部又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蔓延,進行再侵染。田間17―29℃,連陰雨或濃霧及重露天氣,利于該病發生流行。此外,種植密度過大,通風透氣不良,早期迫施氮肥過多或缺乏磷鉀肥等都會使病情加重。 

    防治方法 (1)推行輪作,特別是老產區,實行3年以上輪作,是防治該病經濟有效的措施。(2)選用抗病品種,結合生產或加工所需,因地制宜選用番瓜薺等抗病品種。(3)加強管理,田塊宜小,做到排灌分開,避免串灌或漫灌,田間及時拔除病株防止病害傳播蔓延。(4)球莖或薺苗藥劑處理。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5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于育苗前把種球莖浸泡18―24小時,定植前再把薺苗浸泡18小時。(5)發病初期噴灑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5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重點保護新生薺稈,使其免遭病菌侵染,雨后及時補噴。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