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莖基腐病是任城區番茄生產上新發生的一種病害,2000年田間零星發生,2002年后發病面積不斷擴大,危害逐年加重,發病率為15%~35%,重者達50%以上。例如南張鎮孫家村2002年種植番茄21.5公頃平均發病率在80%以上,造成經濟損失達70萬元,嚴重影響了番茄生產,挫傷了農民種植番茄的積極性。為此,筆者從2002年開始對番茄莖基腐病田間危害癥狀、發病動態、防治方法進行試驗研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材料與方法
1.1病害癥狀及發病動態觀察
2002~2004年連續三年在孫家村,選擇歷年發病重的地塊進行,從育苗(4月上旬)至成株期(8月中旬),隔10天查一次,記錄病害癥狀及發病動態。
1.2防治方法研究
1.2.1品種抗病性試驗 2001年在孫家村選擇生產上主栽品種白果強豐、中雜9號、中蔬6號、毛粉802、佳粉2號、強豐6個品種進行抗病性對比試驗,面積1000平方米,發病時期調查6個品種的感病情況。
1.2.2栽培管理與發病關系試驗 2002年在孫家村進行茬口和覆膜對比試驗,品種均為強豐,面積為2000平方米和1333平方米。并在田間調查施肥及其他管理措施與發病的關系。
1.2.3藥劑防治試驗 2002~2004年進行。
1.2.3.1種子處理試驗:設五個處理,面積各2333平方米,品種為佳粉2號,發病期調查病情。
1.2.3.2土壤消毒試驗:每平方米苗床用藥:50%立克菌800倍液10g、40%立枯凈10g、50%多菌靈12g、40%五氯硝基苯10g、40%拌種雙8g和空白對照六個處理,面積2000平方米,品種為佳粉2號。使用方法為立克菌與播種覆土后,土表噴施,其余四種藥劑均為每平方米用藥量同5kg稀土混勻,三分之一藥土作墊土,三分之二藥土作覆土。與發病期調查病情。
1.2.3.3田間藥效對比試驗:50%立克菌8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400倍、70%代森錳鋅400倍、64%殺毒礬600倍和清水對照五個處理,與發病初期葉面噴施,隔7天噴一次,第二次施藥后7天調查病情,面積1667平方米,品種為強豐。
2、結果與分析
2.1番茄莖基腐病的癥狀
番茄莖基腐病在剛出土的幼苗及大苗均能受害。育苗階段,2~3片真葉時開始發生,發病的幼苗莖基部產生橢圓形淡褐色斑,以后病斑逐漸由褐變黑,病斑凹陷,擴大后繞莖一周,使病苗干枯而死。
幼苗定植到大田緩苗后,開始發病,在接近土表的莖基部或地下主側根部呈暗褐色斑,后繞莖基部擴展,致使皮層腐爛,留下木質部,致使葉片變黃,果實膨大后養分供不應求,植株萎蔫枯死。
2.2田間發病動態
三年觀察結果,番茄莖基腐病在任城區發病可分兩個時期,一個時期是苗床期,當幼苗長出2~3片真葉時開始發病;第二個時期是緩苗后至一穗果開花結果期,即定植大田后20天開始發病。中心病株出現后,病菌通過雨水、流水、農具以及使用帶菌堆肥等傳播蔓延,5月下旬~6月下旬發病達高峰,此時正值一穗果果實膨大期,全田蔓延,植株枯死。
2.3防治方法
2.3.1品種抗病性可以看出,強豐、佳粉2號發病率在40%,可見品種之間有一定的抗性差異。
2.3.2農業防治 從試驗結果和田間調查看出:①倒茬可大大減輕發病。②鋪膜與不鋪膜的發病差異不顯著,可見鋪膜對病害沒有控制作用。③移栽大田后,增施磷、鉀肥,可增強抗性,但對病害的發生不顯著。④育苗時播種過密,間苗不及時,澆水過量,或苗床溫度變化幅度大,土溫低,發病較重。
2.3.3藥劑防治 試驗結果表明:①種子處理對病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立克菌1000倍液浸種防治效果達92.6%,溫水浸種為14.5%。拌種雙處理番茄種子后,試驗田缺苗嚴重,長出的幼苗發黃、瘦小,故拌種雙不能作拌種用。②土壤消毒對病害有較好的防治作用。立克菌800倍液噴施苗床土表,防效達96.8%,立枯凈床土消毒達90.5%,多菌靈達56.4%,五氯硝基苯達62.4%。拌種雙處理苗床土壤后,也出現缺苗及幼苗發黃,故不能使用拌種雙。③田間藥效試驗中,50%立克菌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400倍、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倍、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600倍防病效果分別為95.5%、89.3%、41.2%、57.8%。可見立克菌、甲基硫菌靈是防治莖基腐病的有效藥劑。
3、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任城區番茄莖基腐病發病期在5~6月,危害高峰在育苗期和定植緩苗后,故防治適期應掌握在育苗階段和定植緩苗后。立克菌、立枯凈、甲基硫菌靈是防治莖基腐病的理想藥劑,適宜生產上大面積推廣。
3.1選用抗病品種:白果強豐、中雜9號、中蔬6號、毛粉802。
3.2與肥茄科作物進行2~5年以上的輪作。
3.3育苗期要加強苗床管理,培育壯苗。應選擇無病新土作苗床,播種使用50%立克菌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10分鐘,然后播種、覆土,再在表土噴施立克菌800倍液。出苗后,要做好苗床的保溫工作,防治冷風和低溫的侵襲。白天在幼苗不受凍的前提下,要盡量通風換氣,同時要注意疏松床土。移栽前3~5天,苗床要噴50%立克菌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500倍液,使幼苗帶藥進入大田。
3.4定植時要嚴格挑選無病健苗移栽到大田,注意剔出病苗,以減少定植田的病株。
3.5定植后,首先要加強田間調查,對發病程度較輕的田塊,全田噴施立克菌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500倍液,視病情每隔5~7天噴一次,連噴2~3次。為提高防效,可在藥液中加入少量洗衣粉。對重病田及重病株,應采取立克菌或立枯凈800倍液灌根,或用100倍液涂莖,涂莖前最好用小刀將病斑刮去再涂;同時,在病株的莖基部施用立枯凈藥土。藥土配方為:每平方米表土施40%立枯凈可濕性粉劑19g,充分混勻后,在病株基部覆堆,把病部埋住,促其在病斑上方長出不定根,可延緩植株壽命,提高產量,有條件也可在耕地前,每667平方米用100kg生石灰撒施,然后深翻。
1、材料與方法
1.1病害癥狀及發病動態觀察
2002~2004年連續三年在孫家村,選擇歷年發病重的地塊進行,從育苗(4月上旬)至成株期(8月中旬),隔10天查一次,記錄病害癥狀及發病動態。
1.2防治方法研究
1.2.1品種抗病性試驗 2001年在孫家村選擇生產上主栽品種白果強豐、中雜9號、中蔬6號、毛粉802、佳粉2號、強豐6個品種進行抗病性對比試驗,面積1000平方米,發病時期調查6個品種的感病情況。
1.2.2栽培管理與發病關系試驗 2002年在孫家村進行茬口和覆膜對比試驗,品種均為強豐,面積為2000平方米和1333平方米。并在田間調查施肥及其他管理措施與發病的關系。
1.2.3藥劑防治試驗 2002~2004年進行。
1.2.3.1種子處理試驗:設五個處理,面積各2333平方米,品種為佳粉2號,發病期調查病情。
1.2.3.2土壤消毒試驗:每平方米苗床用藥:50%立克菌800倍液10g、40%立枯凈10g、50%多菌靈12g、40%五氯硝基苯10g、40%拌種雙8g和空白對照六個處理,面積2000平方米,品種為佳粉2號。使用方法為立克菌與播種覆土后,土表噴施,其余四種藥劑均為每平方米用藥量同5kg稀土混勻,三分之一藥土作墊土,三分之二藥土作覆土。與發病期調查病情。
1.2.3.3田間藥效對比試驗:50%立克菌8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400倍、70%代森錳鋅400倍、64%殺毒礬600倍和清水對照五個處理,與發病初期葉面噴施,隔7天噴一次,第二次施藥后7天調查病情,面積1667平方米,品種為強豐。
2、結果與分析
2.1番茄莖基腐病的癥狀
番茄莖基腐病在剛出土的幼苗及大苗均能受害。育苗階段,2~3片真葉時開始發生,發病的幼苗莖基部產生橢圓形淡褐色斑,以后病斑逐漸由褐變黑,病斑凹陷,擴大后繞莖一周,使病苗干枯而死。
幼苗定植到大田緩苗后,開始發病,在接近土表的莖基部或地下主側根部呈暗褐色斑,后繞莖基部擴展,致使皮層腐爛,留下木質部,致使葉片變黃,果實膨大后養分供不應求,植株萎蔫枯死。
2.2田間發病動態
三年觀察結果,番茄莖基腐病在任城區發病可分兩個時期,一個時期是苗床期,當幼苗長出2~3片真葉時開始發病;第二個時期是緩苗后至一穗果開花結果期,即定植大田后20天開始發病。中心病株出現后,病菌通過雨水、流水、農具以及使用帶菌堆肥等傳播蔓延,5月下旬~6月下旬發病達高峰,此時正值一穗果果實膨大期,全田蔓延,植株枯死。
2.3防治方法
2.3.1品種抗病性可以看出,強豐、佳粉2號發病率在40%,可見品種之間有一定的抗性差異。
2.3.2農業防治 從試驗結果和田間調查看出:①倒茬可大大減輕發病。②鋪膜與不鋪膜的發病差異不顯著,可見鋪膜對病害沒有控制作用。③移栽大田后,增施磷、鉀肥,可增強抗性,但對病害的發生不顯著。④育苗時播種過密,間苗不及時,澆水過量,或苗床溫度變化幅度大,土溫低,發病較重。
2.3.3藥劑防治 試驗結果表明:①種子處理對病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立克菌1000倍液浸種防治效果達92.6%,溫水浸種為14.5%。拌種雙處理番茄種子后,試驗田缺苗嚴重,長出的幼苗發黃、瘦小,故拌種雙不能作拌種用。②土壤消毒對病害有較好的防治作用。立克菌800倍液噴施苗床土表,防效達96.8%,立枯凈床土消毒達90.5%,多菌靈達56.4%,五氯硝基苯達62.4%。拌種雙處理苗床土壤后,也出現缺苗及幼苗發黃,故不能使用拌種雙。③田間藥效試驗中,50%立克菌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400倍、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倍、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600倍防病效果分別為95.5%、89.3%、41.2%、57.8%。可見立克菌、甲基硫菌靈是防治莖基腐病的有效藥劑。
3、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任城區番茄莖基腐病發病期在5~6月,危害高峰在育苗期和定植緩苗后,故防治適期應掌握在育苗階段和定植緩苗后。立克菌、立枯凈、甲基硫菌靈是防治莖基腐病的理想藥劑,適宜生產上大面積推廣。
3.1選用抗病品種:白果強豐、中雜9號、中蔬6號、毛粉802。
3.2與肥茄科作物進行2~5年以上的輪作。
3.3育苗期要加強苗床管理,培育壯苗。應選擇無病新土作苗床,播種使用50%立克菌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10分鐘,然后播種、覆土,再在表土噴施立克菌800倍液。出苗后,要做好苗床的保溫工作,防治冷風和低溫的侵襲。白天在幼苗不受凍的前提下,要盡量通風換氣,同時要注意疏松床土。移栽前3~5天,苗床要噴50%立克菌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500倍液,使幼苗帶藥進入大田。
3.4定植時要嚴格挑選無病健苗移栽到大田,注意剔出病苗,以減少定植田的病株。
3.5定植后,首先要加強田間調查,對發病程度較輕的田塊,全田噴施立克菌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500倍液,視病情每隔5~7天噴一次,連噴2~3次。為提高防效,可在藥液中加入少量洗衣粉。對重病田及重病株,應采取立克菌或立枯凈800倍液灌根,或用100倍液涂莖,涂莖前最好用小刀將病斑刮去再涂;同時,在病株的莖基部施用立枯凈藥土。藥土配方為:每平方米表土施40%立枯凈可濕性粉劑19g,充分混勻后,在病株基部覆堆,把病部埋住,促其在病斑上方長出不定根,可延緩植株壽命,提高產量,有條件也可在耕地前,每667平方米用100kg生石灰撒施,然后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