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防治蚜蟲藥劑種類的多樣化,菜農在生產管理中對防治蚜蟲用藥的選擇較為盲目,用藥品種單一、隨意加大藥量等現象屢見不鮮,這種用藥方法不符合蔬菜無公害生產的科學用藥要求,致使農藥殘留增加,而且導致蚜蟲抗藥性的迅速形成并逐年累積。為此,我們結合生產實際,初步選出以下幾種不同類型的藥劑進行藥效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和供試品種
本試驗設在西安市戶縣甘亭鎮南河頭村。試驗地800平方米,土壤為壤土,耕層pH值為7.3,有機質含量14.42g/kg,肥力中等,灌水均一。供試甘藍品種為8398(2004年3月15日播種,4月22日定植,株行距40cm×50cm)。
1.2 試驗設計
每667畝用5%吡?高氯乳油(陜西秦豐農化有限公司)20ml、30ml、40ml,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大連凱飛化學股份有限公司)10g,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湖北鐘祥二化)16ml,1.8%阿維?吡乳油(江蘇蘇科)30ml和空白對照(CK)共7個處理。小區面積20平方米,隨機區組排列,4次重復,于甘藍幼苗期每1株有蚜蟲50頭以上時施藥,施藥方法為噴霧。
1.3 施藥方法及藥效調查
施藥當天為晴天,日平均溫度18.4℃,采用隔行施藥,以防藥液飄散至其他小區。藥前每小區隨機取樣掛牌5點,每點固定2株,共查10株;藥前及藥后1天、3天、7天、14天各調查1次活蟲量,計算蟲口減退率、相對防效,并觀察藥劑對甘藍其他害蟲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藥劑防治甘藍蚜蟲效果
供試的4種藥劑中,藥后1天,5%吡?高氯不同劑量處理防效分別為66.00%,71.36%,75.60%,與10%吡蟲啉防效67.82%和1.8%阿維?吡防效56.36%相比無顯著性差異,但與4.5%高效氯氰菊酯防效33.4%相比有顯著性差異;藥后3天,各種藥劑防效達到最高,以10%吡蟲啉效果最好,防效達86.6%,5%吡?高氯次之,但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藥后7天,5%吡?高氯、10%吡蟲啉、1.8%阿維?吡防效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與4.5%高效氯氰菊酯的防效相比均有極顯著性差異;藥后14天,5%吡?高氯40ml/667畝與10%吡蟲啉防效分別為52.36%,55.86%,其他處理防效均低于30%。
2.2 5%吡?高氯不同用藥量間防治甘藍蚜蟲效果
試驗結果表明,5%吡?高氯20ml/667畝、30ml/667畝、40ml/667畝對甘藍蚜蟲在藥后1天、3天、7天的防效均無顯著性差異。
3 小結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5%吡?高氯、10%吡蟲啉、1.8%阿維?吡防治甘藍蚜蟲效果好,且明顯優于4.5%高效氯氰菊酯。此外,5%吡?高氯、1.8%阿維?吡對菜青蟲、小菜蛾等害蟲具兼防作用,能達到一藥多治和減少用藥次數的效果。
從防治效果及防治成本等因素綜合分析,5%吡?高氯使用劑量以20~30ml/667畝為宜。用藥時一定要加足水量,噴霧均勻,使藥效得以充分發揮。為防止蚜蟲產生抗藥性,建議與各類型藥劑交替使用。
以上藥劑(除4.5%高效氯氰菊酯外)在藥后7天仍能達到50%以上的防效,而在藥后14天大部分藥劑防效較差。因此,建議田間施用應隔7~10天1次。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和供試品種
本試驗設在西安市戶縣甘亭鎮南河頭村。試驗地800平方米,土壤為壤土,耕層pH值為7.3,有機質含量14.42g/kg,肥力中等,灌水均一。供試甘藍品種為8398(2004年3月15日播種,4月22日定植,株行距40cm×50cm)。
1.2 試驗設計
每667畝用5%吡?高氯乳油(陜西秦豐農化有限公司)20ml、30ml、40ml,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大連凱飛化學股份有限公司)10g,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湖北鐘祥二化)16ml,1.8%阿維?吡乳油(江蘇蘇科)30ml和空白對照(CK)共7個處理。小區面積20平方米,隨機區組排列,4次重復,于甘藍幼苗期每1株有蚜蟲50頭以上時施藥,施藥方法為噴霧。
1.3 施藥方法及藥效調查
施藥當天為晴天,日平均溫度18.4℃,采用隔行施藥,以防藥液飄散至其他小區。藥前每小區隨機取樣掛牌5點,每點固定2株,共查10株;藥前及藥后1天、3天、7天、14天各調查1次活蟲量,計算蟲口減退率、相對防效,并觀察藥劑對甘藍其他害蟲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藥劑防治甘藍蚜蟲效果
供試的4種藥劑中,藥后1天,5%吡?高氯不同劑量處理防效分別為66.00%,71.36%,75.60%,與10%吡蟲啉防效67.82%和1.8%阿維?吡防效56.36%相比無顯著性差異,但與4.5%高效氯氰菊酯防效33.4%相比有顯著性差異;藥后3天,各種藥劑防效達到最高,以10%吡蟲啉效果最好,防效達86.6%,5%吡?高氯次之,但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藥后7天,5%吡?高氯、10%吡蟲啉、1.8%阿維?吡防效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與4.5%高效氯氰菊酯的防效相比均有極顯著性差異;藥后14天,5%吡?高氯40ml/667畝與10%吡蟲啉防效分別為52.36%,55.86%,其他處理防效均低于30%。
2.2 5%吡?高氯不同用藥量間防治甘藍蚜蟲效果
試驗結果表明,5%吡?高氯20ml/667畝、30ml/667畝、40ml/667畝對甘藍蚜蟲在藥后1天、3天、7天的防效均無顯著性差異。
3 小結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5%吡?高氯、10%吡蟲啉、1.8%阿維?吡防治甘藍蚜蟲效果好,且明顯優于4.5%高效氯氰菊酯。此外,5%吡?高氯、1.8%阿維?吡對菜青蟲、小菜蛾等害蟲具兼防作用,能達到一藥多治和減少用藥次數的效果。
從防治效果及防治成本等因素綜合分析,5%吡?高氯使用劑量以20~30ml/667畝為宜。用藥時一定要加足水量,噴霧均勻,使藥效得以充分發揮。為防止蚜蟲產生抗藥性,建議與各類型藥劑交替使用。
以上藥劑(除4.5%高效氯氰菊酯外)在藥后7天仍能達到50%以上的防效,而在藥后14天大部分藥劑防效較差。因此,建議田間施用應隔7~10天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