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牛群繁殖率低的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1.多數農村受傳統習慣的影響,不重視牛的選種選配。在相當一部分農村看不到一頭像樣的種公牛,長期采用近親的、不成年妁小公牛進行亂交亂配,造成牛的品種逐漸退化。
2.病多與缺草問題突出。病多的表現是:營養缺乏癥與寄生蟲病并存的多,有的常年勞累過度、吃不飽、膘情差等原因,造成不能正常發情或者假發情,配種不能受胎。
3.牛群質量差,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近親繁殖的牛多、小個子牛多、瘦弱牛多,沒有及時出欄淘汰,這幾種情況幾乎要占整個牛群的一半。此外,能繁母牛比例小,除去老母牛、不孕母牛、有病母牛和后備母牛,真正能繁殖的母牛不到整個牛群的30%。
4.養牛戶缺乏科學養牛知識,不懂得母牛的發情規律,不能鑒別各個發情期的發情表現,常常錯過適時的配種機會,失配情況較為普遍。
5.有的地方對發展畜牧業的重視程度有所下降,最主要的表現是投入不足,組織不力,沒有制訂選留種畜、飼養種公牛、配種、繁殖、檢查、評比等獎勵政策去調動群眾的養牛積極性。
針對上述影響牛群繁殖的各種因素,提出如下改進措施:
首先,做好種公牛的選留和飼養管理:
一要改變用小公牛配種的落后習慣,要求有計劃、有組織地按1∶20~25的公母比例選留種公牛。必須選高產牛(3年兩胎或兩年1胎)的后代做種,而且要具備本品種應有的特征、特性,體質健壯,發育良好。
二要抓好后備公牛的培育:①對后備公牛必須保證6月齡內的正常哺乳和早期補料;②斷奶后要注意精料和粗料的合理搭配,并繼續補加精料;③不要隨群放牧,嚴禁早配、亂配,影響正常生長發育;④要注意增強人畜親和,防止種公牛養成懶惰、暴烈和膽怯的習性,否則,不好管理利用。
三要加強成年公牛的飼養管理:①要保證日糧飼料的多樣搭配,使種公牛始終保持不肥不瘦的體況;②要及時帶上鼻環,便于調教和牽引配種;③要求單圈拴系飼養,每天上、下午安排1~2小時的舍外運動;④經常刷拭皮膚、按摩睪丸,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性機能活動;⑤配種后要適當補充精料和動物性蛋白飼料,如雞蛋等。
四要提高種公牛的利用能力:①種公牛的配種年齡必須掌握在1.5歲以上;②掌握好適當的利用強度。如果采用人工授精,一般應掌握1.5歲的種公牛每周采精1~2次,2~3歲時每周2~3次,3歲至7歲時每周3~4次,8歲以后減為每周1~2次。采用本交方式的,不能天天交配,連續配種2~3天后要休息1天。但長期不用反而性欲下降。③種公牛的利用年限一般以到9歲為宜,因此到7~8歲左右就要及時選留接班種公牛。
其次,調整牛群結構,加強能繁母牛的飼養管理。一般認為,膘情與發情、受胎是呈直線相關的,因此必須做到:
一要提高母牛體質,消滅3類膘,及時防治母牛不孕癥,保證能繁母牛正常發情排卵;
二要增強對母牛各個發情期的識別能力,做到發情的第二天適時配種,提高受胎率,消滅空懷,防止流產;
三要安排好配種季節,以秋配為主,春配為輔,提高犢牛成活率;
四要及時淘汰老殘牛、不育母牛,努力提高能繁母牛在牛群中的比例(爭取達到60%左右)。
第三,認真解決缺草問題:
一要加強草原建設,提倡對天然草場明確使用和管護權,普遍實行分區輪牧、人工除雜、補種牧草等措施,提高草場質量和植被利用率。
二要逐步采取部分牛群舍飼和半舍飼模式,實行“封山育草,割草喂牛”制度;
三要大力推廣秸稈青貯、氨化和鹽水噴草等飼料調制技術;
四要堅持儲備冬草和在夜間投草的制度;
第四,加強領導,增加投入,制定飼養種公牛、配種、繁殖等評比獎勵政策開展技術承包和繁殖率競賽活動,調動農民養牛積極性。
1.多數農村受傳統習慣的影響,不重視牛的選種選配。在相當一部分農村看不到一頭像樣的種公牛,長期采用近親的、不成年妁小公牛進行亂交亂配,造成牛的品種逐漸退化。
2.病多與缺草問題突出。病多的表現是:營養缺乏癥與寄生蟲病并存的多,有的常年勞累過度、吃不飽、膘情差等原因,造成不能正常發情或者假發情,配種不能受胎。
3.牛群質量差,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近親繁殖的牛多、小個子牛多、瘦弱牛多,沒有及時出欄淘汰,這幾種情況幾乎要占整個牛群的一半。此外,能繁母牛比例小,除去老母牛、不孕母牛、有病母牛和后備母牛,真正能繁殖的母牛不到整個牛群的30%。
4.養牛戶缺乏科學養牛知識,不懂得母牛的發情規律,不能鑒別各個發情期的發情表現,常常錯過適時的配種機會,失配情況較為普遍。
5.有的地方對發展畜牧業的重視程度有所下降,最主要的表現是投入不足,組織不力,沒有制訂選留種畜、飼養種公牛、配種、繁殖、檢查、評比等獎勵政策去調動群眾的養牛積極性。
針對上述影響牛群繁殖的各種因素,提出如下改進措施:
首先,做好種公牛的選留和飼養管理:
一要改變用小公牛配種的落后習慣,要求有計劃、有組織地按1∶20~25的公母比例選留種公牛。必須選高產牛(3年兩胎或兩年1胎)的后代做種,而且要具備本品種應有的特征、特性,體質健壯,發育良好。
二要抓好后備公牛的培育:①對后備公牛必須保證6月齡內的正常哺乳和早期補料;②斷奶后要注意精料和粗料的合理搭配,并繼續補加精料;③不要隨群放牧,嚴禁早配、亂配,影響正常生長發育;④要注意增強人畜親和,防止種公牛養成懶惰、暴烈和膽怯的習性,否則,不好管理利用。
三要加強成年公牛的飼養管理:①要保證日糧飼料的多樣搭配,使種公牛始終保持不肥不瘦的體況;②要及時帶上鼻環,便于調教和牽引配種;③要求單圈拴系飼養,每天上、下午安排1~2小時的舍外運動;④經常刷拭皮膚、按摩睪丸,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性機能活動;⑤配種后要適當補充精料和動物性蛋白飼料,如雞蛋等。
四要提高種公牛的利用能力:①種公牛的配種年齡必須掌握在1.5歲以上;②掌握好適當的利用強度。如果采用人工授精,一般應掌握1.5歲的種公牛每周采精1~2次,2~3歲時每周2~3次,3歲至7歲時每周3~4次,8歲以后減為每周1~2次。采用本交方式的,不能天天交配,連續配種2~3天后要休息1天。但長期不用反而性欲下降。③種公牛的利用年限一般以到9歲為宜,因此到7~8歲左右就要及時選留接班種公牛。
其次,調整牛群結構,加強能繁母牛的飼養管理。一般認為,膘情與發情、受胎是呈直線相關的,因此必須做到:
一要提高母牛體質,消滅3類膘,及時防治母牛不孕癥,保證能繁母牛正常發情排卵;
二要增強對母牛各個發情期的識別能力,做到發情的第二天適時配種,提高受胎率,消滅空懷,防止流產;
三要安排好配種季節,以秋配為主,春配為輔,提高犢牛成活率;
四要及時淘汰老殘牛、不育母牛,努力提高能繁母牛在牛群中的比例(爭取達到60%左右)。
第三,認真解決缺草問題:
一要加強草原建設,提倡對天然草場明確使用和管護權,普遍實行分區輪牧、人工除雜、補種牧草等措施,提高草場質量和植被利用率。
二要逐步采取部分牛群舍飼和半舍飼模式,實行“封山育草,割草喂牛”制度;
三要大力推廣秸稈青貯、氨化和鹽水噴草等飼料調制技術;
四要堅持儲備冬草和在夜間投草的制度;
第四,加強領導,增加投入,制定飼養種公牛、配種、繁殖等評比獎勵政策開展技術承包和繁殖率競賽活動,調動農民養牛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