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鵝的飼養方式及管理
1.舍內的飼養管理 養鵝場舍外環境的溫度、濕度水平,光照時間和強度,空氣的新鮮度和供應量,清潔、衛生、無污染的狀況,舍內設施和分群飼養條件等都應符合鵝群正常生長發育和生產繁殖的需要。要根據鵝群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營養需要及時供應適宜的飼料營養物質,以滿足其正常生長發育和繁殖的營養需要,絕不能隨意應付,簡單了事。否則,鵝群生長發育不良,優良的生產性能受到抑制,最終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
鵝場使用的飼料和飼料添加劑,都應是無公害的綠色飼料和添加劑。一般應選用消化率高、營養變異小、安全性高、抗營養因子少的原料,不使用工業合成的油脂、畜禽糞便等。飼料和飼料添加劑不得發霉變質、結塊及有異味異臭等,不使用鹽酸克倫特羅、氯霉素、已二烯雌酚等違禁藥物,不使用高銅、高鋅、砷制劑和鎮靜劑等。要大力使用生態營養飼料。應使用綠色飼料添加劑,如糖菇素、益生素、酶制劑、低聚糖、酸化劑、大蒜素和中草藥飼料添加劑等。要采取階段飼養法,定量投料,既保證動物營養需要,又減少飼料浪費。
2.按季節的不同放牧 春季風和日麗,氣候溫暖,天然飼料較多,是鵝放牧的好季節,應選好場地早放牧。放牧時盡量做到早出晚歸。夏季氣溫高,放牧時上午早出早歸,下午晚出晚歸,中午炎熱時,將鵝趕回蔭蔽處納涼,或趕回棚里休息,避免烈日直曬。尤其要避免鵝群在曬燙的地面或沙石上行走,以免中暑。秋季是收獲的季節,收獲后的稻田是鵝放牧的黃金牧場。收割前半個月,應補飼稻谷,以適應日后需要。收割晚稻后,每天天微亮就驅鵝上田,上田后2小時,將鵝群趕到附近的深水處洗毛,并讓其在安靜的地方休息。上午10時左右,再驅鵝進田吃落谷等。12時左右,將鵝從田里趕出來,放在深而微流的水域、清靜的樹陰下休息。下午4時后又上田,并盡量推遲鵝群的歸牧時間。
冬季的淺水水域比秋季多,因為河流、溝港、水庫、池塘冬季處于枯水季節,可以成為放牧區,鵝群可以啄食一些小魚蝦和水生動植物。但冬季放牧,由于氣溫、水溫都低,易受涼而影響生長。因此,每天的放牧時間不要超過4小時,做到遲放早歸。冬季氣候寒冷,能覓的食物較少,必須增加和補喂配合精料。
此外,鵝放牧要堅持三不放原則:化肥農藥施用不久的區域不放,發生禽傳染病的區域不放,受“三廢”污染的區域不放。趕鵝放牧要緩行,發出的語言信號要柔和,禁止快趕和大聲吆喝,以免驚群或跑傷。
3.種草飼養 選擇撂荒地、林果園地建造人工草場,種植具有耐瘠薄、耐踐踏、耐干旱及草叢生長高度與鵝采食高度相適宜且青嫩柔軟多汁、適口性好、營養豐富的植物,如紫花白螢、白三葉、紅三葉、墨西哥玉米、多年生黑麥草等。為了滿足常年養鵝的需要,應該采用1年生牧草輪作模式來種植。例如,當年4月上旬播種墨西哥玉米,10月中旬結束后播種冬牧70黑麥草、多花黑麥草,生長到翌年5月中旬結束,如此循環往復輪作。按每只鵝吃草40公斤左右計算,一般每667平方米人工草地可飼養鵝120只~150只,高產飼料地可供200只以上鵝食用。
四、消毒和防疫
在鵝的健康養殖過程中,應保證良好的飼養管理,盡量減少疾病的發生,減少藥物的使用。鵝場應設“謝絕參觀”標識牌,消毒池內應有足量的消毒液,并及時補充、更換。進出人員和車輛要進行嚴格的消毒。嚴格控制外來人員進出生產區,本場工作人員要求身體健康,無人畜共患病。
清潔衛生是防治傳染病的根本措施 清潔衛生的鵝場,有利于疾病控制,同時也能使鵝吃料長肉,提高料肉比。盡量不用河水、塘水作飲用水。飼養員要有專用工作衣、鞋、帽等。做到用具衛生。
科學合理用藥是防治傳染病的有力補充 應用藥物預防和治療也是增強機體抵抗力和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對尚無有效疫苗可用或免疫效果不理想的細菌病,如沙門氏菌病、大腸桿菌病、漿膜炎等。
總之,在養鵝的全過程都必須堅決貫徹落實“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因地制宜,制訂環境衛生、消毒管理制度和免疫程序,并嚴格執行,這樣,才能保證鵝群健康。
1.舍內的飼養管理 養鵝場舍外環境的溫度、濕度水平,光照時間和強度,空氣的新鮮度和供應量,清潔、衛生、無污染的狀況,舍內設施和分群飼養條件等都應符合鵝群正常生長發育和生產繁殖的需要。要根據鵝群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營養需要及時供應適宜的飼料營養物質,以滿足其正常生長發育和繁殖的營養需要,絕不能隨意應付,簡單了事。否則,鵝群生長發育不良,優良的生產性能受到抑制,最終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
鵝場使用的飼料和飼料添加劑,都應是無公害的綠色飼料和添加劑。一般應選用消化率高、營養變異小、安全性高、抗營養因子少的原料,不使用工業合成的油脂、畜禽糞便等。飼料和飼料添加劑不得發霉變質、結塊及有異味異臭等,不使用鹽酸克倫特羅、氯霉素、已二烯雌酚等違禁藥物,不使用高銅、高鋅、砷制劑和鎮靜劑等。要大力使用生態營養飼料。應使用綠色飼料添加劑,如糖菇素、益生素、酶制劑、低聚糖、酸化劑、大蒜素和中草藥飼料添加劑等。要采取階段飼養法,定量投料,既保證動物營養需要,又減少飼料浪費。
2.按季節的不同放牧 春季風和日麗,氣候溫暖,天然飼料較多,是鵝放牧的好季節,應選好場地早放牧。放牧時盡量做到早出晚歸。夏季氣溫高,放牧時上午早出早歸,下午晚出晚歸,中午炎熱時,將鵝趕回蔭蔽處納涼,或趕回棚里休息,避免烈日直曬。尤其要避免鵝群在曬燙的地面或沙石上行走,以免中暑。秋季是收獲的季節,收獲后的稻田是鵝放牧的黃金牧場。收割前半個月,應補飼稻谷,以適應日后需要。收割晚稻后,每天天微亮就驅鵝上田,上田后2小時,將鵝群趕到附近的深水處洗毛,并讓其在安靜的地方休息。上午10時左右,再驅鵝進田吃落谷等。12時左右,將鵝從田里趕出來,放在深而微流的水域、清靜的樹陰下休息。下午4時后又上田,并盡量推遲鵝群的歸牧時間。
冬季的淺水水域比秋季多,因為河流、溝港、水庫、池塘冬季處于枯水季節,可以成為放牧區,鵝群可以啄食一些小魚蝦和水生動植物。但冬季放牧,由于氣溫、水溫都低,易受涼而影響生長。因此,每天的放牧時間不要超過4小時,做到遲放早歸。冬季氣候寒冷,能覓的食物較少,必須增加和補喂配合精料。
此外,鵝放牧要堅持三不放原則:化肥農藥施用不久的區域不放,發生禽傳染病的區域不放,受“三廢”污染的區域不放。趕鵝放牧要緩行,發出的語言信號要柔和,禁止快趕和大聲吆喝,以免驚群或跑傷。
3.種草飼養 選擇撂荒地、林果園地建造人工草場,種植具有耐瘠薄、耐踐踏、耐干旱及草叢生長高度與鵝采食高度相適宜且青嫩柔軟多汁、適口性好、營養豐富的植物,如紫花白螢、白三葉、紅三葉、墨西哥玉米、多年生黑麥草等。為了滿足常年養鵝的需要,應該采用1年生牧草輪作模式來種植。例如,當年4月上旬播種墨西哥玉米,10月中旬結束后播種冬牧70黑麥草、多花黑麥草,生長到翌年5月中旬結束,如此循環往復輪作。按每只鵝吃草40公斤左右計算,一般每667平方米人工草地可飼養鵝120只~150只,高產飼料地可供200只以上鵝食用。
四、消毒和防疫
在鵝的健康養殖過程中,應保證良好的飼養管理,盡量減少疾病的發生,減少藥物的使用。鵝場應設“謝絕參觀”標識牌,消毒池內應有足量的消毒液,并及時補充、更換。進出人員和車輛要進行嚴格的消毒。嚴格控制外來人員進出生產區,本場工作人員要求身體健康,無人畜共患病。
清潔衛生是防治傳染病的根本措施 清潔衛生的鵝場,有利于疾病控制,同時也能使鵝吃料長肉,提高料肉比。盡量不用河水、塘水作飲用水。飼養員要有專用工作衣、鞋、帽等。做到用具衛生。
科學合理用藥是防治傳染病的有力補充 應用藥物預防和治療也是增強機體抵抗力和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對尚無有效疫苗可用或免疫效果不理想的細菌病,如沙門氏菌病、大腸桿菌病、漿膜炎等。
總之,在養鵝的全過程都必須堅決貫徹落實“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因地制宜,制訂環境衛生、消毒管理制度和免疫程序,并嚴格執行,這樣,才能保證鵝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