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鱉又叫商品鱉、食用鱉。成鱉養殖是指將體重150—250克以上的鱉種養到400克以上的商品鱉,這個過程一般都在露天池塘內進行,其主要養殖模式有池塘專養和魚鱉混養兩種。今將其養殖技術介紹于下: (1)池塘專家 池塘專養是我國當前養鱉生產的主要形式,因其池塘結構不同,專養塘又分水泥池專養和土池專養兩種,兩者的飼養技術基本相似,但又各具特色。 ①放養前的準備 仔、幼鱉在溫室內經過8—9個月的養殖,已長成體重200—300克的大規格鱉種,至6月上中旬(長江流域),露天池塘的水溫已上升到25℃左右,此時須將溫室中的鱉種移到露天池塘內放養。其準備工作需做好以下幾項。 放養前半個月,對池塘進行清整、維修和消毒,并整理好食臺、曬背臺。其消毒都用生石灰,水泥池每平方米用60—80克生石灰化漿后全池潑曬,土池每畝用75—100千克生石灰全池潑灑。清塘7—10天放水養鱉,水深70—80厘米。在放養前一周,將溫室門、窗打開,使室內、室外的溫差和環境條件漸趨一致,以便使鱉種適應露天池生活。 ②鱉種放養 選擇風和日麗的晴天,將溫室中的鱉種捕出,按大小規格分類,以便將同一規格的鱉種放在同一池塘內養殖。100克以下的小鱉種,繼續在溫室內加強培育。鱉種放養時,可用痢特靈或高錳酸鉀液浸洗消毒。其放養密度因塘而異,水泥池每平方米放4—6只,土池每平方米放2—3只。體重100—200克的鱉種,在良好的管理下,秋后有希望長到400—500克。 ③飼料投喂 成鱉池的投飼同樣需要嚴格執行“四定”投飼法,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夏、秋季節上午9時和下午4時;盛夏上午7—8時,下午5時。飼料應均勻地撒投在飼料臺上。水溫25℃時,投喂的配合飼料量占鱉總體重的1%—2%;水溫26℃以上時,控制在2%—3%,并視攝餌情況適當增減。規模性生產的養鱉場都應選用優質甲魚配合飼料,小規模鱉場或庭院式養鱉,仍可選用冰鮮魚、螺、蜆和動物內臟等,但必須注意質量新鮮,切忌投變質餌料。 ④日常管理 成鱉養殖是養鱉業的最后生產和收獲工作,務必認真做好管理工作。保持環境安靜,減少對鱉驚擾。鱉受驚以后,會始終處于緊張狀態,食欲減退,生長速度下降,在一般情況下謝絕參觀,防止閑雜人員騷優,管理人員投飼后應立即離去,讓鱉有一個安靜的吃食環境。加強鱉池巡視,做好養殖日記。鱉場巡視和保衛工作十分重要,投飼后管理人員可在偏靜處觀察其吃食情況,飼料吃完后及時清掃食場,并注意水質變化、鱉的活動情況,做到及時換水,適時用藥。晚上加強值班,做好保衛工作。每天都要認真填寫養鱉日記,建立歷史檔案。 掌握池水變化,做好鱉病預防。成鱉池的水環境管理須注意水位和水質變化,池塘水位,保持恒定,排、注水設施必須齊全。因為水位起伏,會影響吃食和生長。成鱉池的放養密度很高,隨著鱉體增長,殘餌和糞便累積,水質容易變壞。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在池塘一邊或一角投放水浮蓮和鳳眼蓮,能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每隔20—30天,潑1次生石灰水,使池水呈20—30ppm濃度,在必要時須及時換水或加注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