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本文通過對兩種不同結構水池的越冬溫室進行為期四個月的試驗,研究兩種越冬青蟹日光型溫室熱環境和水環境主要因子的變化規律。研究結果表明,兩種類型蟹池水溫晝夜變化均較小,有利于青蟹越冬。晴天時水池溫室內氣溫晝夜變化較大,陰雨天時溫室內氣溫晝夜變化很小;連續的晴天可使溫室內氣溫有較大的升高。此時,必須要加強越冬溫室的通風換氣,以防水溫過度升高。溫室水池內水的溶解氧從換水開始一直在小幅度的晝夜變化中緩慢下降;晴天下午2:00-4:00室外水溫接近溫室內水溫時是給越冬溫室水池換水的最佳時機。 關鍵詞 青蟹 越冬溫室 水溫 氣溫 溶解氧 1 引言 鋸緣青蟹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食用蟹,由于人工苗種還不能進行較大規模生產,目前養殖的蟹苗主要依賴于采捕的天然苗種[1,2,3 ,4]。采捕的晚秋蟹苗當年難以養成商品蟹,而其在自然海塘越冬成活率較低。如何提高晚秋蟹苗的越冬成活率,為次年春季養殖提供青蟹苗種,具有生產意義。此外,由于市場供需關系,春節前后商品蟹價格比平時高1-2倍,如何把秋季養成的商品蟹蓄養至春節前后,并有效地減少蓄養死亡率,一方面可滿足市場對商品青蟹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可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 慈溪海涂地處杭州灣東南岸,冬季的氣候特點是白天日照強、風小,升溫快;夜間西北風大,降溫快。并且由于水體的蓄熱作用,海涂冬季室外的氣候條件與離海邊稍遠處陸地有很大的差別。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將日光溫室用于蟹苗越冬和商品蟹冬季蓄養,可以較好地保持蟹池水溫,從而為青蟹苗種和商品蟹越冬提供適宜的環境。 為探討日光型青蟹越冬溫室水體和空氣變化規律,水產子專題在浙江慈溪市海涂對兩種不同結構水池的六個越冬溫室從12月至3月進行為期四個月的試驗,研究兩種越冬青蟹日光型溫室熱環境和水環境主要因子的變化規律。 2 材料與方法 2.1 溫室類型 A型溫室為東西向屋脊的水泥溫室,溫室北邊朝海,北墻高于南墻。墻體為240mm加氣混凝土,池壁為一磚墻,池深1200mm,水深800mm,所用的三個水池面積均為4000×6000mm2,每池單獨設有進排水口。青蟹放養密度為40只/m2,幼蟹規格平均為50g/只。 B型溫室為東西向屋脊的土池溫室,墻體為內外二層裝土麻袋,溫室水池面積45m2,池水深度800mm。水池無進排水口,換水需用水泵抽入或抽出。幼蟹放養密度為23只/m2,平均規格50克/只。 2.2 溫室水池處理 溫室建成后,水泥池需洗刷干凈,再用200ppm生石灰水浸泡5天,排干水后再灌入鹽度為8-12‰海水。當池水pH值達到8.0左右時,選擇體質健壯,無傷殘和病害的幼蟹用250ppm的福爾馬林溶液浸泡3分鐘,按規定密度放養于池中。土池則灌水后一周按規定密度放養越冬幼蟹。 2.3 檢測方法 氣溫、空氣相對濕度的檢測點為離水池水面、大棚各一米處;水溫、溶解氧的檢測點選水下20cm處進行。根據浙江省及當地氣象部門對慈溪市的天氣預報分別在12月至3月中選擇兩天最低氣溫(若遇更低氣溫,則相應增加檢測天數)、兩天陰雨天及3月分較高氣溫兩天,進行每隔2小時不間斷24小時晝夜檢測室內外氣溫、水溫、相對濕度及溶解氧。 2.4 檢測所用儀器 HT-31001C型數顯溫濕度檢測儀;精密水溫計;水銀溫度計;氣象因子自動數據采集系統;YS-58型溶解氧測定儀等。 3 結果與分析 3.1 溫室內環境因子變化情況 3.1.1 氣溫 青蟹越冬日光溫室的氣溫隨天氣情況、溫室類型的不同而變化,檢測結果見表1。表1 溫室內外氣溫情況溫室類型 A(水泥池) B(土池)天氣情況 晴天 陰雨天 晴天 陰雨天室內最低氣溫(℃) 7.8 7.6 5.7 5.3室內晝夜溫差(℃) 7.0 1.1 8.0 4.2 室內外最大溫差(℃) 8.1 1.3 5.6 4.8室內外最小溫差(℃) 3.4 0.8 1.4 0.9 根據檢測數據結果,在海涂最低氣溫0.8℃的情況下,兩種溫室內最低氣溫均在5℃以上,晴天時溫室內的晝夜溫差都較大,達7-8℃,而陰雨天時的晝夜溫差相對較小。兩種溫室內外最大溫差都出現在晴天中午十二時左右;最小溫差出現在陰雨天,但出現時間不定。水池溫室內氣溫的變化規律大致與前人對種植溫室的研究結果相同,按正(余)弦曲線變化[5,6,7,8]。 3.1.2 空氣相對濕度 盡管水產溫室內空氣的濕度大小對青蟹無直接影響,但相對濕度過高有利于真菌類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而使青蟹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增加。水產越冬溫室內部為水體,使相對濕度的變化不同于種植溫室。室內最大相對濕度出現時間在上午6:00-8:00,比室內最低氣溫出現時間滯后4-6小時,室內最小相對濕度的出現比最高氣溫的出現遲2小時左右,而種植溫室一般是最大濕度與最低溫度、最小濕度與最高溫度同時出現[5,8]。相對濕度的變化曲線與氣溫變化曲線存在相位差,而且變化幅度比氣溫的變化幅度小。 3.1.3 水溫 水溫是青蟹越冬的關鍵性環境因子[3,4]。自然條件下青蟹越冬需鉆入較深的泥中以達到保溫的目的,但在溫室內水池中泥沙厚度僅為5-10cm,青蟹越冬主要依靠溫室的保溫。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如何使青蟹在越冬期間抵御寒潮來臨時的低溫環境,青蟹在越冬期間水溫最好能保持在7-12℃。檢測結果表明,盡管室外水溫的晝夜變化很大,蟹池水溫卻基本保持穩定,其值在8.1-11.7之間。晴天時變化幅度小于2℃,而陰雨天時晝夜水溫差小于0.5℃。越冬溫室水池始終保持著較好的青蟹越冬生存熱環境。越冬溫室水體溫度檢測結果見表2。表2 極端低溫時溫室內外水溫和氣溫溫室類型 A(水泥池) B(土池)室外氣溫(℃) 0.8 5.7室外水溫(℃) 1.4 1.4室內氣溫(℃) 4.0 4.8室內水溫(℃) 0.8 9.5室內外水溫差(℃) 8.1 8.1 3.1.4 溶解氧(DO) 室內、外水體溶解氧都存在晝夜變化,溶解氧最小值出現在清晨日出之前,最大值出現在下午日落之前。根據表3 可知,無論晴天還是陰雨天,兩種溫室內水體中的溶解氧晝夜變化都很小,在1.5mg/L左右。而室外水中溶解氧晝夜變化稍大,晴天時為3mg/L左右,陰天為2mg/L左右。由于冬季水中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含量少,氧氣產生也少;水溫低,水體生化反應速度慢,水體呼吸耗氧也比其它三個季節少得多,這是造成水體溶解氧變化較小的主要原因。而溫室內水體從空氣中溶入的氧氣比室外水體少,是引起溫室內水體比室外水體溶解氧晝夜變化小的主要原因。溫室內外水體溶解氧見表3。表3 溫室內外水體溶解氧變化情況溫室類型 A(水泥池) B(土池)天氣情況 晴天 陰雨天 晴天 陰雨天室外DO最小值(mg/L) 7.9 7.3 7.4 7.3 室內DO最小值(mg/L) 4.3 2.9 3.0 2.3室內外最大DO之差(mg/L) 5.1 4.9 6.8 5.1室內外最小DO之差(mg/L) 2.2 0.4 2.0 2.5室外晝夜DO之差(mg/L) 2.9 2.0 3.9 3.1室內晝夜DO之差(mg/L) 1.4 1.4 1.5 1.1 3.2 溫室類型對空氣和水環境的影響 從表1、2、3中可知,溫室類型對溫室中氣溫、相對濕度和溶解氧的影響不明顯;在檢測熱環境指標時發現,溫室的密封狀況在某種程度上對溫室內氣溫的影響較大。從對水溫的影響看,土池溫室比水泥池溫室有更好的熱穩定性,無論是晴天,還是陰雨天,土池具有更穩定的水溫。從這一方面來說,土池溫室更有利于越冬青蟹的成活。但土池溫室管理和室內水質的管理相對較繁瑣。 3.3 天氣情況對水池溫室環境的影響 天氣對水池溫室內空氣環境的影響較大。晴天時室內外氣溫、相對濕度隨時間的變化近似地呈正(余)弦曲線,而且變化幅度較大。溫室內水池的水溫基本保持在很小的變化范圍內。晴天時,由于室外水溫升高幅度較大,有時在下午2:00-4:00接近溫室內水溫,此時是給溫室換水的最佳時間。連續的晴天可使溫室內氣溫有較大的升高,并引起水溫的上升,10-12℃以上的水溫會引起越冬青蟹的活動相對增加,甚至有可能出現覓食。這會導致水質容易變壞,青蟹因代謝增強而失重,并引起成活率下降等。此時,必須要加強越冬溫室的通風換氣管理,以防水溫升溫過高所引起的不良影響。陰雨天時室內氣溫和水溫變化較小,對越冬青蟹有利。但是若陰雨天持續天數過長,水池內光合作用產氧減少,水中溶解氧逐漸降低,此時因室內外水溫差太大而不能換水,若水池中水的溶解氧低于2mg/L,將不利于青蟹的存活。 4 結論 4.1 兩種類型蟹池水溫晝夜變化均較小,陰雨天時晝夜溫差小于0.5℃,晴天變化稍大,但晝夜溫差仍小于2℃;當外界氣溫達到最低值0.8℃時,外界水體溫度最低值1.4℃,溫室內水溫最低值仍達到8℃以上,有利于青蟹越冬。 4.2 晴天時水池溫室內氣溫晝夜變化較大,陰雨天時溫室內氣溫晝夜變化很小;連續的晴天可使溫室內氣溫有較大的升高。此時,必須要加強越冬溫室的通風換氣管理,以防水溫過度升高。 4.3 溫室水池內水的溶解氧從換水開始一直在小幅度的晝夜變化中緩慢下降;晴天下午2:00-4:00室外水溫接近溫室內水溫時是給越冬溫室水池換水的最佳時機。 4.4 水池溫室內空氣相對濕度平均高于種植溫室,相對濕度的晝夜變化與種植溫室基本相似,但相位延遲。 5 參考文獻 [1] 賴慶生。青蟹養殖。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186-195 [2] 童合一。淺海灘涂海產養殖致富指南。北京,金盾出版社,1988:97-107 [3] 馮興錢,陳詩來。鋸緣青蟹(Scylla serrata)室內越冬初步試驗。蒼南水產科技,1989-1999合刊:53-55 [4] 楊成俊,錢曉明。名特優新水產品養殖實用技術。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209-219 [5] 儲長樹,朱軍。塑料大棚內空氣溫濕度變化規律及通風效應。中國農業氣象,1992,13(3):32-35 [6] 盛紹學,馬曉群等。塑料大棚光熱效應及增溫模型的建立(上)。長江蔬菜,1994,(6):35-36 [7] 盛紹學,馬曉群等。塑料大棚光熱效應及增溫模型的建立(下)。長江蔬菜,1995,(1):36-37 [8] 傅莉霞。雙層覆蓋塑料大棚結構與性能的研究。浙江農業碩士論文(1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2浙江大學農業工程與食品學院310029, 3浙江省慈溪市水產局 3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