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目前羊只存欄數約為4300萬只,主要以放牧為主。胃腸道線蟲病是危害放牧羊只最主要的寄生蟲病,每年春季因寄生蟲病可造成羊只的大批死亡。為了防治寄生蟲病,新疆大部分縣市沿用傳統的春季驅蟲和秋季驅蟲,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春乏造成的羊只死亡仍不斷發生。近年來,美國、我國的青海省、黑龍江省、新疆等通過開展放牧羊只寄生蟲季節動態變化研究和驅蟲試驗,提出了新的有效驅蟲時間,王光雷(1993)根據國內外研究進展及新疆的具體情況,提出了“冬季驅蟲和轉場前驅蟲”的新方法,取代過去春季驅蟲和秋季驅蟲的做法,通過近年來的實踐,證明該法是減少寄生蟲荷蟲量、阻斷寄生蟲發育史、減少寄生蟲對羊只危害的有效方法。作者查閱了近年來發表的有關寄生蟲季節動態變化研究和驅蟲時間研究的報道進行了綜述,以供參考。
1胃腸道線蟲的自然發育過程
新疆羊體胃腸道線蟲主要有捻轉血矛線蟲、奧斯特線蟲、馬歇爾線蟲、仰口線蟲、夏伯特線蟲、毛首線蟲等。從每年的4月中旬至11月,羊只在含有這些寄生蟲蟲卵的草場上放牧,就可不斷感染這些寄生蟲,蟲體在羊體內約45d便可發育成熟,并向體外排卵;羊體內的蟲體以秋季感染量最多,冬季荷蟲量達到高峰。羊體內的成蟲在冬季排卵量較少,幼蟲隱藏在腸絨毛凹窩中,以滯育的方式越冬,待到來年3月后,蟲體在羊體內開始快速生長,大量吸血、奪取羊只營養,并很快發育為成蟲,向體外大量排卵;7、8月份,成蟲壽命結束,隨糞排出體外。
2胃腸線蟲的危害
胃腸道線蟲的危害主要發生在春季。春季草場牧草質量差、數量少,羊只大多處于營養不良狀態(全年體質最差階段),有些母羊處于孕期,而此時正是胃腸道線蟲的快速發育期,寄生蟲大量吸血、奪取羊只營養,損傷胃腸黏膜,造成羊只營養不良、消瘦、腸炎、拉稀、母畜流產、感染嚴重的羊只發生死亡(春乏死亡),全疆每年春季死亡的羊只在幾十萬以上。據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的統計,每年因春乏死亡的羊只占全年羊只死亡總數的30%以上,對畜牧業的發展影響極大。
3 春、秋驅蟲存在的問題
新疆春季驅蟲的時間在5、6月份,常和藥浴同時進行。此時進行驅蟲有兩大不足,一是寄生蟲的快速發育期對羊只已經造成危害(春乏死亡);二是羊體內寄生蟲已發育成熟,并開始排卵,污染了環境,可造成羊只的再次感染。
新疆秋季驅蟲的時間在9、10月份,有的羊只驅蟲后仍在原草場放牧。此時驅蟲在時間上有點早,驅蟲后再次感染寄生蟲的可能性較大。
4冬季驅蟲和轉場前驅蟲的優點
4.1冬李驅蟲的優點
最新研究表明:蟲卵在低于4℃和高于40℃時發育停止。在冬季進行驅蟲,具有以下優點:可全部驅出秋末初冬感染的所有幼蟲和少量殘存的成蟲;驅出體外的成蟲、幼蟲和蟲卵在低溫狀態下很快死亡,不可能發育為感染性幼蟲,不造成環境污染,不會引起綿羊再感染,起到無害驅蟲的目的;阻斷寄生蟲的發育史,消滅寄生蟲的春季高潮;驅蟲后的羊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會再感染蟲體,或感染量極少,這就可有效地減少寄生蟲的危害,保護羊只越冬度春,減少春乏死亡。
4.2轉場前驅蟲的優點
轉場前驅過蟲的羊只體內沒有寄生蟲,到新牧場放牧不會對新草場造成污染;由于新草場在放牧前已經過一個嚴冬或一個炎熱的夏天,草場中的感染性幼蟲在高溫或低溫不利條件下會大量死亡,草場得到自然凈化,羊只再感染的機會相對較低,可保持較長時間的低荷蟲量;春季、夏季和秋季驅蟲時,應在圈舍內進行,驅蟲后圈養1~2d,并將糞便清除后堆放,生物熱發酵殺死蟲卵,防止蟲卵污染草場。
5冬季驅蟲的效果
5.1對荷蟲量的影響
劉文道等(1982)對冬季驅蟲與春季驅蟲的效果進行了比較實驗。在冬季驅蟲后的3個月(1月15日驅蟲),在春季驅蟲后的15d(4月15日驅蟲),分別從兩個實驗組中抽樣剖檢了5只羊,并與不驅蟲對照組的5只羊荷蟲量進行了比較。結果冬季驅蟲組比對照組幼蟲低91.6%、成蟲低82.6%、蟲體總數低 85%,而春季驅蟲組的羊在驅蟲后15d,其幼蟲、成蟲、蟲體總數只比對照羊分別低29.6%、87%和71.6%。由此可見,通過冬季以幼蟲為防治目標進行驅蟲,能有效的阻止春季蟲群上升,減少成幼羊死亡率,生產效果十分明顯。
彭毛等(1985)在青海湖東種羊場也進行了類似的試驗。從1389只冬季驅蟲組、春季驅蟲組和對照組中各抽樣5只羊進行了剖檢,各組荷蟲量分別為748.4條/只、514.1條/只、3349.6條/只。
5.2冬李驅蟲的經濟效益
劉文道等(1986)連續4年對青海托勒牧場的19萬只放牧羊只進行冬季驅蟲,羊只存活率提高了9.6%。張雁聲等(1985)在昌吉市對490只羊進行了冬季驅蟲生產效益試驗,冬季驅蟲與對照組相比,每只增重2.7kg。王光雷等(2003)在博州對15.81萬只羊進行了冬季驅蟲的推廣試驗,平均提高羊只存活率1.12%。
6小結
新疆羊只具有四季轉場放牧的特點,而且冬季較長,在新疆開展冬初驅蟲和轉場前驅蟲,是減少羊只春乏死亡、消滅胃腸道寄生蟲病的最佳時間。
1胃腸道線蟲的自然發育過程
新疆羊體胃腸道線蟲主要有捻轉血矛線蟲、奧斯特線蟲、馬歇爾線蟲、仰口線蟲、夏伯特線蟲、毛首線蟲等。從每年的4月中旬至11月,羊只在含有這些寄生蟲蟲卵的草場上放牧,就可不斷感染這些寄生蟲,蟲體在羊體內約45d便可發育成熟,并向體外排卵;羊體內的蟲體以秋季感染量最多,冬季荷蟲量達到高峰。羊體內的成蟲在冬季排卵量較少,幼蟲隱藏在腸絨毛凹窩中,以滯育的方式越冬,待到來年3月后,蟲體在羊體內開始快速生長,大量吸血、奪取羊只營養,并很快發育為成蟲,向體外大量排卵;7、8月份,成蟲壽命結束,隨糞排出體外。
2胃腸線蟲的危害
胃腸道線蟲的危害主要發生在春季。春季草場牧草質量差、數量少,羊只大多處于營養不良狀態(全年體質最差階段),有些母羊處于孕期,而此時正是胃腸道線蟲的快速發育期,寄生蟲大量吸血、奪取羊只營養,損傷胃腸黏膜,造成羊只營養不良、消瘦、腸炎、拉稀、母畜流產、感染嚴重的羊只發生死亡(春乏死亡),全疆每年春季死亡的羊只在幾十萬以上。據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的統計,每年因春乏死亡的羊只占全年羊只死亡總數的30%以上,對畜牧業的發展影響極大。
3 春、秋驅蟲存在的問題
新疆春季驅蟲的時間在5、6月份,常和藥浴同時進行。此時進行驅蟲有兩大不足,一是寄生蟲的快速發育期對羊只已經造成危害(春乏死亡);二是羊體內寄生蟲已發育成熟,并開始排卵,污染了環境,可造成羊只的再次感染。
新疆秋季驅蟲的時間在9、10月份,有的羊只驅蟲后仍在原草場放牧。此時驅蟲在時間上有點早,驅蟲后再次感染寄生蟲的可能性較大。
4冬季驅蟲和轉場前驅蟲的優點
4.1冬李驅蟲的優點
最新研究表明:蟲卵在低于4℃和高于40℃時發育停止。在冬季進行驅蟲,具有以下優點:可全部驅出秋末初冬感染的所有幼蟲和少量殘存的成蟲;驅出體外的成蟲、幼蟲和蟲卵在低溫狀態下很快死亡,不可能發育為感染性幼蟲,不造成環境污染,不會引起綿羊再感染,起到無害驅蟲的目的;阻斷寄生蟲的發育史,消滅寄生蟲的春季高潮;驅蟲后的羊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會再感染蟲體,或感染量極少,這就可有效地減少寄生蟲的危害,保護羊只越冬度春,減少春乏死亡。
4.2轉場前驅蟲的優點
轉場前驅過蟲的羊只體內沒有寄生蟲,到新牧場放牧不會對新草場造成污染;由于新草場在放牧前已經過一個嚴冬或一個炎熱的夏天,草場中的感染性幼蟲在高溫或低溫不利條件下會大量死亡,草場得到自然凈化,羊只再感染的機會相對較低,可保持較長時間的低荷蟲量;春季、夏季和秋季驅蟲時,應在圈舍內進行,驅蟲后圈養1~2d,并將糞便清除后堆放,生物熱發酵殺死蟲卵,防止蟲卵污染草場。
5冬季驅蟲的效果
5.1對荷蟲量的影響
劉文道等(1982)對冬季驅蟲與春季驅蟲的效果進行了比較實驗。在冬季驅蟲后的3個月(1月15日驅蟲),在春季驅蟲后的15d(4月15日驅蟲),分別從兩個實驗組中抽樣剖檢了5只羊,并與不驅蟲對照組的5只羊荷蟲量進行了比較。結果冬季驅蟲組比對照組幼蟲低91.6%、成蟲低82.6%、蟲體總數低 85%,而春季驅蟲組的羊在驅蟲后15d,其幼蟲、成蟲、蟲體總數只比對照羊分別低29.6%、87%和71.6%。由此可見,通過冬季以幼蟲為防治目標進行驅蟲,能有效的阻止春季蟲群上升,減少成幼羊死亡率,生產效果十分明顯。
彭毛等(1985)在青海湖東種羊場也進行了類似的試驗。從1389只冬季驅蟲組、春季驅蟲組和對照組中各抽樣5只羊進行了剖檢,各組荷蟲量分別為748.4條/只、514.1條/只、3349.6條/只。
5.2冬李驅蟲的經濟效益
劉文道等(1986)連續4年對青海托勒牧場的19萬只放牧羊只進行冬季驅蟲,羊只存活率提高了9.6%。張雁聲等(1985)在昌吉市對490只羊進行了冬季驅蟲生產效益試驗,冬季驅蟲與對照組相比,每只增重2.7kg。王光雷等(2003)在博州對15.81萬只羊進行了冬季驅蟲的推廣試驗,平均提高羊只存活率1.12%。
6小結
新疆羊只具有四季轉場放牧的特點,而且冬季較長,在新疆開展冬初驅蟲和轉場前驅蟲,是減少羊只春乏死亡、消滅胃腸道寄生蟲病的最佳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