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室養殖過程中,由于空氣流動緩慢且數量集中,放養密度大,若管
理不當,就會導致鱉發生各種疾病。因此,溫室養鱉必須重視鱉病的防治。
一、傳染性鱉病
1、紅脖子病(大脖子病阿多福病)
病狀 咽喉和頸部腫脹,頭伸縮困難,腹甲有紅色斑點,眼睛混濁發白
而轉失明鱉。各齡鱉均可患此病。其中對稚鱉危害最嚴重。
防治 (1)發現病鱉則應及時隔離。換新水并要用石灰消毒。(2)用2
%——3%食鹽水浸泡病鱉1小時左右。(3)注射金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15
萬單位/千克體重,輕者1次治愈,重者2——3次。(4)土霉素等抗生素拌
入飼料中投喂,劑量按每公斤體重第1天用0.2克,第2——6天減半,7
天為一個療程。
2、腐皮病
病狀 表皮潰爛,壞死或脫落,嚴重者頸肢體骨骼外露,鱉爪脫落。
防治 (1)加強水質管理,保持池水清潔。(2)用10ppm磺胺類藥物或
抗生素浸洗病鱉48小時。(3)用上述藥物注射15萬一一20萬單位/千克體
重。(4)0.5ppm呋喃唑酮全池消毒。
3、紅斑病(紅板病 腹甲紅腫病)
病狀 病鱉腹甲發炎紅腫,遍身紅斑,背甲也發展糜爛狀增生物,潰爛
出血。
防治 (1)發現病鱉后及時隔離,并用生石灰清池消毒。(2)注射抗生
素10萬—一15萬單位/千克體重。(3)用500ppm孔雀石綠溶液浸洗病鱉10
——15分鐘。(4)捕捉,運輸時精心操作,不使鱉甲摩擦造成破傷。(5)在
引鱉入池之前,對受傷的鱉、用高錳酸鉀溶液消毒或用適量的磺胺藥物軟膏
涂擦患處。
4.水霉病(膚霉病 白毛病)
病狀 病鱉體表、四肢、頸部像長一層綿絮,食欲減退或拒食,厭躁不
安、體質消瘦。
防治 (1)病鱉放在干沙上曬太陽、一般連曬兩天即可殺滅病菌。(2)
餌料中拌入適量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治療效果較好。(3)更換新水用400ppm
食鹽加400小蘇打消毒水體,或用100ppm福爾馬林或2ppm孔雀石綠消毒水
體。(4)每立方米水體用五倍子2克煮成汁,全池潑灑。(5)捕捉過程中嚴
防鱉體受傷,注意空氣的流通。
5、白斑病(毛霉病)
病狀 病鱉四肢、裙邊等處出現斑點,表皮壞死,產生部分崩解。發生
在咽部時,因影響呼吸而死亡。
防治 (1)生石灰徹底全池消毒,經常保持池內水色嫩綠色,可減少此
病發生。(2)收養捕捉和運輸時,盡量避免弄傷鱉體。(3)在引鱉入池之前,
對受傷的鱉,用高錳酸鉀溶液消毒或用適量的磺胺藥物軟膏涂擦患處。
二、浸染性鱉病
1、累枝蟲病
病狀 病鱉四肢、背、腹甲、頸部等處呈現一簇簇白毛。當池水呈綠色
時,鱉身體也呈綠色。
防治 用1ppm漂白粉溶液浸洗病鱉24小時。用2%一一3%食鹽水浸洗
3——5分鐘。
2、鐘形蟲病
病狀 病鱉的背、頸、四肢附有白色纖毛狀物。似綿絮狀。寄生部位紅
腫發炎,逐漸潰爛。病鱉神情不安,食欲減退,體質消瘦,游動緩慢,嚴重
時導致死亡。
防治 (1)及時全池換水,可預防此病發生。(2)用20ppm高錳酸鉀溶
液,或8ppm硫酸銅溶液浸洗病鱉,每天1次,每次20分鐘,一般一周后病
斑全部脫落,痊愈。
三、物理、化學和生理因素引起鱉病
1、脂肪代謝不良癥
病狀 病情輕時,外表不易識別,必須解剖方能診斷。當剖開腹腔時,
即能嗅到惡臭氣,原來白色或粉紅色的脂肪組織變成了黃土色或黃褐色,肝
臟發黑,骨質軟化。病情重時,身體隆起較高,腹甲呈暗褐色,有濃厚的灰
綠色斑點,四肢,頸部腫脹,表皮下出現水泡樣水腫,整體外觀呈異樣,行
動遲鈍,常浮于水面,食欲明顯下降。
防治 (1)保持餌料新鮮,不投喂腐敗變質食物和存放過久的干食物等,
經常添加維生素E于餌料中。(2)不要投喂過量的高脂肪餌料,動,植物餌
料應搭配投喂,采用人工混合餌料則更理想。
2、水質不良引起的疾病
病狀 病鱉四肢、腹部明顯充血,紅腫、潰爛以至形成潰瘍,裙邊潰瘍
成鋸齒狀。
防治 (1)全部換上鮮水,幾天后則自然痊愈。(2)定期換水應成為制
度,經常保持水體清潔。(3)注意通風換氣。
總之,在鱉的病害防治過程中,應以預防為主,切實加強餌料,水體、
鱉體、食臺的消毒等預防措施,以減少鱉病的發生,提高經濟效益。
理不當,就會導致鱉發生各種疾病。因此,溫室養鱉必須重視鱉病的防治。
一、傳染性鱉病
1、紅脖子病(大脖子病阿多福病)
病狀 咽喉和頸部腫脹,頭伸縮困難,腹甲有紅色斑點,眼睛混濁發白
而轉失明鱉。各齡鱉均可患此病。其中對稚鱉危害最嚴重。
防治 (1)發現病鱉則應及時隔離。換新水并要用石灰消毒。(2)用2
%——3%食鹽水浸泡病鱉1小時左右。(3)注射金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15
萬單位/千克體重,輕者1次治愈,重者2——3次。(4)土霉素等抗生素拌
入飼料中投喂,劑量按每公斤體重第1天用0.2克,第2——6天減半,7
天為一個療程。
2、腐皮病
病狀 表皮潰爛,壞死或脫落,嚴重者頸肢體骨骼外露,鱉爪脫落。
防治 (1)加強水質管理,保持池水清潔。(2)用10ppm磺胺類藥物或
抗生素浸洗病鱉48小時。(3)用上述藥物注射15萬一一20萬單位/千克體
重。(4)0.5ppm呋喃唑酮全池消毒。
3、紅斑病(紅板病 腹甲紅腫病)
病狀 病鱉腹甲發炎紅腫,遍身紅斑,背甲也發展糜爛狀增生物,潰爛
出血。
防治 (1)發現病鱉后及時隔離,并用生石灰清池消毒。(2)注射抗生
素10萬—一15萬單位/千克體重。(3)用500ppm孔雀石綠溶液浸洗病鱉10
——15分鐘。(4)捕捉,運輸時精心操作,不使鱉甲摩擦造成破傷。(5)在
引鱉入池之前,對受傷的鱉、用高錳酸鉀溶液消毒或用適量的磺胺藥物軟膏
涂擦患處。
4.水霉病(膚霉病 白毛病)
病狀 病鱉體表、四肢、頸部像長一層綿絮,食欲減退或拒食,厭躁不
安、體質消瘦。
防治 (1)病鱉放在干沙上曬太陽、一般連曬兩天即可殺滅病菌。(2)
餌料中拌入適量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治療效果較好。(3)更換新水用400ppm
食鹽加400小蘇打消毒水體,或用100ppm福爾馬林或2ppm孔雀石綠消毒水
體。(4)每立方米水體用五倍子2克煮成汁,全池潑灑。(5)捕捉過程中嚴
防鱉體受傷,注意空氣的流通。
5、白斑病(毛霉病)
病狀 病鱉四肢、裙邊等處出現斑點,表皮壞死,產生部分崩解。發生
在咽部時,因影響呼吸而死亡。
防治 (1)生石灰徹底全池消毒,經常保持池內水色嫩綠色,可減少此
病發生。(2)收養捕捉和運輸時,盡量避免弄傷鱉體。(3)在引鱉入池之前,
對受傷的鱉,用高錳酸鉀溶液消毒或用適量的磺胺藥物軟膏涂擦患處。
二、浸染性鱉病
1、累枝蟲病
病狀 病鱉四肢、背、腹甲、頸部等處呈現一簇簇白毛。當池水呈綠色
時,鱉身體也呈綠色。
防治 用1ppm漂白粉溶液浸洗病鱉24小時。用2%一一3%食鹽水浸洗
3——5分鐘。
2、鐘形蟲病
病狀 病鱉的背、頸、四肢附有白色纖毛狀物。似綿絮狀。寄生部位紅
腫發炎,逐漸潰爛。病鱉神情不安,食欲減退,體質消瘦,游動緩慢,嚴重
時導致死亡。
防治 (1)及時全池換水,可預防此病發生。(2)用20ppm高錳酸鉀溶
液,或8ppm硫酸銅溶液浸洗病鱉,每天1次,每次20分鐘,一般一周后病
斑全部脫落,痊愈。
三、物理、化學和生理因素引起鱉病
1、脂肪代謝不良癥
病狀 病情輕時,外表不易識別,必須解剖方能診斷。當剖開腹腔時,
即能嗅到惡臭氣,原來白色或粉紅色的脂肪組織變成了黃土色或黃褐色,肝
臟發黑,骨質軟化。病情重時,身體隆起較高,腹甲呈暗褐色,有濃厚的灰
綠色斑點,四肢,頸部腫脹,表皮下出現水泡樣水腫,整體外觀呈異樣,行
動遲鈍,常浮于水面,食欲明顯下降。
防治 (1)保持餌料新鮮,不投喂腐敗變質食物和存放過久的干食物等,
經常添加維生素E于餌料中。(2)不要投喂過量的高脂肪餌料,動,植物餌
料應搭配投喂,采用人工混合餌料則更理想。
2、水質不良引起的疾病
病狀 病鱉四肢、腹部明顯充血,紅腫、潰爛以至形成潰瘍,裙邊潰瘍
成鋸齒狀。
防治 (1)全部換上鮮水,幾天后則自然痊愈。(2)定期換水應成為制
度,經常保持水體清潔。(3)注意通風換氣。
總之,在鱉的病害防治過程中,應以預防為主,切實加強餌料,水體、
鱉體、食臺的消毒等預防措施,以減少鱉病的發生,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