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中藥材。又名野豬糞、地苓等。為多孔菌科植物。甘、淡、平。入脾、腎、膀胱。利尿滲濕。治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本品含麥角甾醇、生物素、水溶性多聚糖。近代醫學證明,豬苓的菌核所含的豬苓多聚糖是一種非特異性的細胞免疫刺激劑,能顯著加強網壯內皮系統吞噬細胞的功能,使腫瘤細胞的生長受到99.5%的抑制,為抗癌效果較好的藥用真菌之一,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高度重視。現已出口韓國、印度、加拿大、美國等地。目前,自然資源減少,供需矛盾日趨突出,是發展人工栽培的大好時機。其栽培技術要點:
一、栽培前準備
1、密環菌材、菌枝、樹棒、樹枝。豬苓生長周期比天麻長。要求菌材直徑在8~10厘米,長50厘米。每窩2~3根,栽培好的菌枝1公斤,樹棒2~3根(長度粗細與菌棒同),樹枝每窩2~2.5公斤,要求直徑在1.5~2厘米,長15厘米。
2、枯枝落葉、腐殖土。坑底鋪枯枝落葉一層(闊葉)。就地取材,厚8~10厘米。栽培層要夾放腐殖土。
3、選種苓:選擇苓齡短的小個黑苓或灰苓做種。標準是手捏略有彈性,茬口為白色或略帶米黃色均可。大塊黑苓符合標準的,可從離層處,分成小決或掰成小塊做種。
二、選擇栽培地
1、海拔高度:海拔800~1400米左右林地均可栽培。林相似雜灌林、次生闊葉林、混交林。樹種以排樹、泡桐、揚樹、構樹、馬桑、葛藤根、苦書樹、竹林、青松、板栗、七里香、野櫻桃樹等闊葉樹種均可。木質愈疏松、蜜環菌發菌愈快,能使豬苓早日接菌,接菌愈多產量愈高,也可提高收獲。
2、山勢山向:千米以下,以朝北陰坡溝漕和緩坡為最好。千米左右宜栽二陽山,以早陽山為好。并要求林內有一定光照的亮腳林。俗稱“七陰三陽”的原始密林。頂風山、滾坡梁、向陽干坡、山頂山脊均不宜栽培。
3、土質:要求土壤濕潤、疏松透氣,腐殖質含量高的沙壤土。其次為黑沙土、石碴木、油頁土、高山灰泡土。土壤PH6~8之間,粘土及死黃泥不宜。
三、栽培方法
1、栽培時間:一年四季均可栽培。但豬苓同天麻一樣,要在休眠期栽培為宜。冬栽11~12月,春栽2~3月中旬為最好。
2、下種量:每窩三節菌材,2根樹棒,用種苓不低于250克。
3、挖坑:坑深30~40厘米,長70厘米,寬60厘米。雜灌林可在小樹叢間挖坑栽培。需有較豐富細樹根和大量的須根,大樹可利用樹根末端細側、須根栽培,注意勿將樹根、須根腳截斷,個別伸入坑內較粗側根,應在側根上砍好魚鱗口,以利蜜環菌侵染。
4、下種放棒:
①填樹葉、樹枝、菌技:坑底刨平后鋪8~10厘米厚的一層枯枝落葉。
②擺棒下種:取菌材三節、新棒二節,相間排列在底葉層上,棒間距離5~6厘米。將選好的種苓沿菌材兩側和兩端擺好,每6~8厘米放一個種苓,頂端朝上,用土固定。在每塊種苓旁的棒間夾放較粗蜜環菌枝一節。在菌枝空間大量夾放細樹枝節,用細土將棒與棒、枝與技之間的空隙填實。棒上再擺放一層長15厘米,直徑1.5~2厘米粗的樹枝一層,然后蓋上土。
③蓋土封頂:在栽好的坑上,蓋土15~20厘米(如樹根深,栽的必然深,應深栽淺蓋,蓋土15厘米。反之,應淺栽厚蓋至20厘米)。坑面要平,不壘頂,便于保土、保水、保墑。如地形為坡地,則應先挖成水平梯地后再挖坑栽。
④管理:栽后每年冬春和大雨后,要認真檢查。如土層塌陷,要再蓋一層枯枝落葉和土。從栽后第二年起,每年冬或第三年春,結合培土,將坑面上挖開在栽培層上添加長15厘米,直徑2厘米左右粗的樹皮一層,使坑內向上和兩側輻射生長的豬苓得到充分營養供應。在上壤干旱時,坑內應先澆水滲透后再進行栽培。夏季高溫和久旱不雨,需及時澆水抗旱保濕,以確保高產。
四、收獲與加工
①收獲:栽培的種岑可在栽后2~3年挖收,商品苓栽后5年挖收。
②加工:將收獲后的小黑苓、灰苓選出擴窩栽培,大個豬苓曬干為商品出售。平均每公斤鮮豬苓可加工商品苓半公斤。折干率平均2∶1。
一、栽培前準備
1、密環菌材、菌枝、樹棒、樹枝。豬苓生長周期比天麻長。要求菌材直徑在8~10厘米,長50厘米。每窩2~3根,栽培好的菌枝1公斤,樹棒2~3根(長度粗細與菌棒同),樹枝每窩2~2.5公斤,要求直徑在1.5~2厘米,長15厘米。
2、枯枝落葉、腐殖土。坑底鋪枯枝落葉一層(闊葉)。就地取材,厚8~10厘米。栽培層要夾放腐殖土。
3、選種苓:選擇苓齡短的小個黑苓或灰苓做種。標準是手捏略有彈性,茬口為白色或略帶米黃色均可。大塊黑苓符合標準的,可從離層處,分成小決或掰成小塊做種。
二、選擇栽培地
1、海拔高度:海拔800~1400米左右林地均可栽培。林相似雜灌林、次生闊葉林、混交林。樹種以排樹、泡桐、揚樹、構樹、馬桑、葛藤根、苦書樹、竹林、青松、板栗、七里香、野櫻桃樹等闊葉樹種均可。木質愈疏松、蜜環菌發菌愈快,能使豬苓早日接菌,接菌愈多產量愈高,也可提高收獲。
2、山勢山向:千米以下,以朝北陰坡溝漕和緩坡為最好。千米左右宜栽二陽山,以早陽山為好。并要求林內有一定光照的亮腳林。俗稱“七陰三陽”的原始密林。頂風山、滾坡梁、向陽干坡、山頂山脊均不宜栽培。
3、土質:要求土壤濕潤、疏松透氣,腐殖質含量高的沙壤土。其次為黑沙土、石碴木、油頁土、高山灰泡土。土壤PH6~8之間,粘土及死黃泥不宜。
三、栽培方法
1、栽培時間:一年四季均可栽培。但豬苓同天麻一樣,要在休眠期栽培為宜。冬栽11~12月,春栽2~3月中旬為最好。
2、下種量:每窩三節菌材,2根樹棒,用種苓不低于250克。
3、挖坑:坑深30~40厘米,長70厘米,寬60厘米。雜灌林可在小樹叢間挖坑栽培。需有較豐富細樹根和大量的須根,大樹可利用樹根末端細側、須根栽培,注意勿將樹根、須根腳截斷,個別伸入坑內較粗側根,應在側根上砍好魚鱗口,以利蜜環菌侵染。
4、下種放棒:
①填樹葉、樹枝、菌技:坑底刨平后鋪8~10厘米厚的一層枯枝落葉。
②擺棒下種:取菌材三節、新棒二節,相間排列在底葉層上,棒間距離5~6厘米。將選好的種苓沿菌材兩側和兩端擺好,每6~8厘米放一個種苓,頂端朝上,用土固定。在每塊種苓旁的棒間夾放較粗蜜環菌枝一節。在菌枝空間大量夾放細樹枝節,用細土將棒與棒、枝與技之間的空隙填實。棒上再擺放一層長15厘米,直徑1.5~2厘米粗的樹枝一層,然后蓋上土。
③蓋土封頂:在栽好的坑上,蓋土15~20厘米(如樹根深,栽的必然深,應深栽淺蓋,蓋土15厘米。反之,應淺栽厚蓋至20厘米)。坑面要平,不壘頂,便于保土、保水、保墑。如地形為坡地,則應先挖成水平梯地后再挖坑栽。
④管理:栽后每年冬春和大雨后,要認真檢查。如土層塌陷,要再蓋一層枯枝落葉和土。從栽后第二年起,每年冬或第三年春,結合培土,將坑面上挖開在栽培層上添加長15厘米,直徑2厘米左右粗的樹皮一層,使坑內向上和兩側輻射生長的豬苓得到充分營養供應。在上壤干旱時,坑內應先澆水滲透后再進行栽培。夏季高溫和久旱不雨,需及時澆水抗旱保濕,以確保高產。
四、收獲與加工
①收獲:栽培的種岑可在栽后2~3年挖收,商品苓栽后5年挖收。
②加工:將收獲后的小黑苓、灰苓選出擴窩栽培,大個豬苓曬干為商品出售。平均每公斤鮮豬苓可加工商品苓半公斤。折干率平均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