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公害稻鴨共育,就是依靠鴨子在稻株間吃蟲(雜草、綠萍、浮游小生物)、排泄等活動,不用中耕除草,不施化肥、農藥,使稻鴨和諧共生。采用這種種養模式不僅省工節本,而且生產出來的稻米、鴨肉等均屬于無公害產品。現將無公害稻鴨共育豐產技術介紹如下:
一、稻田和稻、鴨品種的選擇
1.稻田選擇:選擇達到無公害產地標準、地勢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相對連片集中種植的田塊。
2.水稻品種選擇:選擇植株較高、株型緊湊、莖粗葉挺、分蘗較強、抗逆性好的優質稻品種。如早稻可選金優402、金優947;中稻可選兩優培九、鄂中5號、紅蓮優6號;晚稻可選金優928、金優12等品種。
3.鴨子品種選擇:選用中小型個體、生命力旺盛、適應性強、抗逆性好、產蛋期早、產出率高、適合稻田放養的優良品種,如荊江麻鴨、沔陽麻鴨、邵興麻鴨等。
二、水稻栽培技術
1.培育壯苗:水稻按旱育無公害壯秧要求,培育成適齡帶蘗矮壯秧。秧齡早稻30~35天,中晚稻30天左右;葉齡4~5張葉片;苗體根白、莖粗、葉綠。
2.大田前期管理:移栽前15天左右灌水,翻耕整平,田間開挖豐產溝,中溝深33厘米、寬33厘米,圍溝深16厘米、寬33厘米。一次性施足基肥,以腐熟長效的有機肥、復合肥為主。追肥則完全以鴨排泄物和綠萍腐爛還田肥代替。
3.移栽密度:采用寬行窄株移栽,一般行距20~24厘米,株距10~18厘米,每蔸插4~6根苗。
4.水漿管理:第一,鴨在稻田覓食活動期間,田面保持淺水層,以鴨腳能踩到稻田表土為宜,起到中耕松土,促進根、蘗生長發育的作用。第二,在稻田豐產溝內,始終保持8~10厘米深的水層,供鴨戲水。第三,分片擱田。在水稻拔節初期,可先在一半稻田內保持水層,把鴨子趕進去,使鴨子能正常的覓食和戲水,另一半排水擱田,等擱完田再上水,將鴨子再趕到已擱好的稻田中,讓另一半稻田擱田。這樣做有利于水稻稈壯、穗大,減輕病蟲害。第四,鴨出稻田后,采取濕潤灌溉方法,以增強稻根活力,防止倒伏。
5.安裝頻振式誘蟲燈:每50畝安裝一盞頻振燈,有很好的防治害蟲、增加鴨子食料的效果。
6.病蟲草害防治:稻鴨共育田間主要靠鴨捕食害蟲、除草,一般不用藥劑防治。對不能控制在防治指標以內的病蟲,需用高效的生物農藥防治,如用12.5%的紋霉清防治紋枯病。在水稻噴農藥前,將鴨趕到池塘、溝渠過渡幾天。
三、養鴨技術
1.適時孵化:掌握在水稻浸種時入孵,即所謂“谷浸種,蛋起孵”。經25~26天孵化期,雛鴨出殼。
2.雛鴨室內飼養:在進鴨前做好育雛場全部用具的消毒。在育雛室內擺入淺底容器,內盛清水,供雛鴨吃水、戲水,使其逐步適應水性。用碎米或雛鴨全價飼料加少量米飯飼養10~15天,然后用米飯加稻谷、碎米等谷物類飼料飼養。早春孵出的鴨子,因室內氣溫低于20℃,要用大燈泡或取暖器給鴨子供暖,防止鴨子打堆,造成窒息死亡。
3.放養卓越期和密度:雛鴨飼養14天,秧苗移栽7~15天后,趁晴天按每畝12~15只鴨放到稻田。
4.護養設施:
①圍網:每丘田周圍用4指規格尼綸絲網沿田埂圍隔,一可防鴨外逃,二可防蛇、黃鼠狼等外敵侵害。圍欄高度以0.6~0.8米為宜,每兩米左右插一根小竹竿支撐。有些則可利用放養稻田四周的自然河、塘、墻或高坎田埂等阻隔。
②建棚舍:在田邊空地上,建一個坐北朝南、能避風雨、方便的添喂飼料的棚舍。棚頂用稻草或編織袋等遮蓋,避免日曬夜露,周圍稍作圍擋,必須通風透氣。棚內地面用木棍、木板或竹板平鋪,便于放置食盒、盛水容器。
5.補喂飼料:鴨放養后,根據田間餌料情況酌情補喂飼料。棚舍內放置食盒、盛水容器若干個,每天早晚將水和由大米、稻谷、玉米、碎菜等組成的混合飼料盛入,用呼喚或敲擊聲馴化雛鴨匯集采食。飼料不宜過多或過少,過多不利鴨子田間覓食,難以達到清除水道卷葉、羽葉、病葉、農田雜草,降低病蟲基粉的目的;過少,則造成鴨子營養不良,影響鴨子正常生長發育。嚴禁用發臭飼料和生蛆的動物殘體飼養鴨子。鴨子在田間待20天左右,就可以將另外預繁的綠萍放養到共生稻田,形成稻、鴨、綠萍的自然生態體系。綠萍既是鴨子的直接補充飼料,又可引來部分食萍昆蟲,增加鴨的動物性飼料。綠萍還具有固氮功能,老化腐爛后則成為水稻的優質有機肥。
6.防治疫病:鴨舍、食盒、盛水容器等必須長期保持清潔,食盒和盛水容器需用百毒殺1∶2000消毒,鴨舍用20%石灰消毒。特別是雛鴨期,可防止疫病的傳播蔓延。雛鴨生長20天后,接種鴨瘟疫苗,預防鴨瘟,提高免疫力。在雛鴨期可適時喂食土霉素鈣鹽,預防其它疫病。
7.適時收鴨:水稻進入成熟期,將鴨子收回,或圈養在田邊鴨舍內,防止其取食嫩谷而減產。
8.提高產蛋率:鴨的產蛋期長短與光照期長短密切相關,在當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3月,在鴨舍內安裝100瓦電燈,每晚增加1~2小時光照時間,可增加產量30%~40%。蛋鴨主要靠產蛋來實現經濟效益,蛋鴨產蛋的旺盛期在鴨齡1~3周歲,鴨齡1周歲后進入產蛋旺盛期,3周歲后產蛋率下降,可向市場出售老鴨,提高效益。
一、稻田和稻、鴨品種的選擇
1.稻田選擇:選擇達到無公害產地標準、地勢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相對連片集中種植的田塊。
2.水稻品種選擇:選擇植株較高、株型緊湊、莖粗葉挺、分蘗較強、抗逆性好的優質稻品種。如早稻可選金優402、金優947;中稻可選兩優培九、鄂中5號、紅蓮優6號;晚稻可選金優928、金優12等品種。
3.鴨子品種選擇:選用中小型個體、生命力旺盛、適應性強、抗逆性好、產蛋期早、產出率高、適合稻田放養的優良品種,如荊江麻鴨、沔陽麻鴨、邵興麻鴨等。
二、水稻栽培技術
1.培育壯苗:水稻按旱育無公害壯秧要求,培育成適齡帶蘗矮壯秧。秧齡早稻30~35天,中晚稻30天左右;葉齡4~5張葉片;苗體根白、莖粗、葉綠。
2.大田前期管理:移栽前15天左右灌水,翻耕整平,田間開挖豐產溝,中溝深33厘米、寬33厘米,圍溝深16厘米、寬33厘米。一次性施足基肥,以腐熟長效的有機肥、復合肥為主。追肥則完全以鴨排泄物和綠萍腐爛還田肥代替。
3.移栽密度:采用寬行窄株移栽,一般行距20~24厘米,株距10~18厘米,每蔸插4~6根苗。
4.水漿管理:第一,鴨在稻田覓食活動期間,田面保持淺水層,以鴨腳能踩到稻田表土為宜,起到中耕松土,促進根、蘗生長發育的作用。第二,在稻田豐產溝內,始終保持8~10厘米深的水層,供鴨戲水。第三,分片擱田。在水稻拔節初期,可先在一半稻田內保持水層,把鴨子趕進去,使鴨子能正常的覓食和戲水,另一半排水擱田,等擱完田再上水,將鴨子再趕到已擱好的稻田中,讓另一半稻田擱田。這樣做有利于水稻稈壯、穗大,減輕病蟲害。第四,鴨出稻田后,采取濕潤灌溉方法,以增強稻根活力,防止倒伏。
5.安裝頻振式誘蟲燈:每50畝安裝一盞頻振燈,有很好的防治害蟲、增加鴨子食料的效果。
6.病蟲草害防治:稻鴨共育田間主要靠鴨捕食害蟲、除草,一般不用藥劑防治。對不能控制在防治指標以內的病蟲,需用高效的生物農藥防治,如用12.5%的紋霉清防治紋枯病。在水稻噴農藥前,將鴨趕到池塘、溝渠過渡幾天。
三、養鴨技術
1.適時孵化:掌握在水稻浸種時入孵,即所謂“谷浸種,蛋起孵”。經25~26天孵化期,雛鴨出殼。
2.雛鴨室內飼養:在進鴨前做好育雛場全部用具的消毒。在育雛室內擺入淺底容器,內盛清水,供雛鴨吃水、戲水,使其逐步適應水性。用碎米或雛鴨全價飼料加少量米飯飼養10~15天,然后用米飯加稻谷、碎米等谷物類飼料飼養。早春孵出的鴨子,因室內氣溫低于20℃,要用大燈泡或取暖器給鴨子供暖,防止鴨子打堆,造成窒息死亡。
3.放養卓越期和密度:雛鴨飼養14天,秧苗移栽7~15天后,趁晴天按每畝12~15只鴨放到稻田。
4.護養設施:
①圍網:每丘田周圍用4指規格尼綸絲網沿田埂圍隔,一可防鴨外逃,二可防蛇、黃鼠狼等外敵侵害。圍欄高度以0.6~0.8米為宜,每兩米左右插一根小竹竿支撐。有些則可利用放養稻田四周的自然河、塘、墻或高坎田埂等阻隔。
②建棚舍:在田邊空地上,建一個坐北朝南、能避風雨、方便的添喂飼料的棚舍。棚頂用稻草或編織袋等遮蓋,避免日曬夜露,周圍稍作圍擋,必須通風透氣。棚內地面用木棍、木板或竹板平鋪,便于放置食盒、盛水容器。
5.補喂飼料:鴨放養后,根據田間餌料情況酌情補喂飼料。棚舍內放置食盒、盛水容器若干個,每天早晚將水和由大米、稻谷、玉米、碎菜等組成的混合飼料盛入,用呼喚或敲擊聲馴化雛鴨匯集采食。飼料不宜過多或過少,過多不利鴨子田間覓食,難以達到清除水道卷葉、羽葉、病葉、農田雜草,降低病蟲基粉的目的;過少,則造成鴨子營養不良,影響鴨子正常生長發育。嚴禁用發臭飼料和生蛆的動物殘體飼養鴨子。鴨子在田間待20天左右,就可以將另外預繁的綠萍放養到共生稻田,形成稻、鴨、綠萍的自然生態體系。綠萍既是鴨子的直接補充飼料,又可引來部分食萍昆蟲,增加鴨的動物性飼料。綠萍還具有固氮功能,老化腐爛后則成為水稻的優質有機肥。
6.防治疫病:鴨舍、食盒、盛水容器等必須長期保持清潔,食盒和盛水容器需用百毒殺1∶2000消毒,鴨舍用20%石灰消毒。特別是雛鴨期,可防止疫病的傳播蔓延。雛鴨生長20天后,接種鴨瘟疫苗,預防鴨瘟,提高免疫力。在雛鴨期可適時喂食土霉素鈣鹽,預防其它疫病。
7.適時收鴨:水稻進入成熟期,將鴨子收回,或圈養在田邊鴨舍內,防止其取食嫩谷而減產。
8.提高產蛋率:鴨的產蛋期長短與光照期長短密切相關,在當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3月,在鴨舍內安裝100瓦電燈,每晚增加1~2小時光照時間,可增加產量30%~40%。蛋鴨主要靠產蛋來實現經濟效益,蛋鴨產蛋的旺盛期在鴨齡1~3周歲,鴨齡1周歲后進入產蛋旺盛期,3周歲后產蛋率下降,可向市場出售老鴨,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