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羔羊的丹毒絲菌性多關節炎

   日期:2015-12-28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67    
  丹毒絲菌性多關節炎俗稱僵羔病,是綿羊羔四肢關節的一種慢性感染,以長期跛行和生長緩慢為特征。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病的發生率高,以后發病逐漸減少,可能是由于普遍重視新生羔臍帶消毒與采用橡皮圈法斷尾和去勢的關系。 

  丹毒絲菌性多關節炎發生在1~6周齡,甚至3月齡不同品種的綿羊,以去勢和斷尾羔中發生較多,在病原污染的畜欄里產羔、斷尾和去勢的發病率更高,在開放的草場和牧場出生和成長的羊很少發生。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歐洲均有報道。 

  1.病原 

  本病是由紅斑丹毒絲菌所引起。細菌呈桿狀或彎曲狀,不運動、不形成芽孢和莢膜,革蘭氏染色陽性,長度為1~2微米。它存在于堿性土壤和糞里,在20℃可抵抗干燥數月,但70℃只存活5~10分鐘,1%氯化汞、2%福爾馬林或5%石炭酸均可將其殺死。 

  當羔羊臍帶斷端、斷尾和陰囊切口的新鮮創面受到污染后,該菌可慢慢生長,從局部的原發性感染進入血液,并被運送到許多臟器和四肢關節,形成慢性增生性關節炎。 

  2.癥狀 

  病的潛伏期為1~5周,病羔體溫上升,有波動。1只至多只腿出現僵硬與跛行。患羔精神沉郁,食欲喪失,生長緩慢。患病關節柔軟,并不顯著增大。發病率通常變動于1%~10%之間,在某些群可達30%。最終死亡率報道不同,最高可達70%。病程可延長到數月。 

  3.剖檢 

  尸檢時,病羔體格小,很消瘦。膝關節、肘關節和腕關節通常均被感染。關節囊變厚,關節內面呈顆粒狀而粗糙。關節軟骨可能糜爛,每一糜爛灶約1毫米。關節液增多,但非膿性。除關節外,原發性創傷可繼續存在,繼發性局灶性感染可見于肺、肝和腎臟。 

  病理組織學上,感染的關節囊由于纖維增生與淋巴細胞單核性巨噬細胞的浸潤而變厚。 

  4.診斷 

  根據癥狀、病損和實驗室所見進行診斷。1~3月齡羔羊發生慢性僵硬的跛行,一個或多個關節輕度增大,可提示為本病。絮片狀滑液增量而無膿汁,可作為支持性證據。發現對隱伏丹毒絲菌的陽性凝集效價以及從關節分離到細菌,即可確診。 

  鑒別診斷需考慮衣原體性多關節炎、大腸桿菌性多關節炎、干酪性淋巴結關節炎以及白肌病。每一種關節炎的診斷均需要分離原因性病原體。白肌病在尸檢時,可見到肌肉的灰白色特征性變化。 

  5.預防 

  應避免羔羊創傷污染,防止丹毒絲菌性多關節炎。在牧場或消毒的建筑物里產羔,方可保持環境無隱伏丹毒絲菌。應當在牧場或草場上新的臨時性棚圈進行斷尾和去勢;應用橡皮圈斷尾和去勢可明顯預防病的發生。對臍帶斷端應以碘酊或2%煤酚皂水溶液消毒。尾巴斷端和陰囊切口應施行燒烙。注射豬丹毒疫苗有一定預防效果。 

  6.治療 

  在病的早期,按每日5000國際單位/千克體重肌肉注射青霉素。一旦癥狀顯著,一般收效不大。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