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巴氏桿菌病也稱鴨霍亂,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鴨的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其特征是發病急,死亡快,排綠色水樣稀糞,肝臟上布滿細小的灰白色壞死灶。
一、病原與流行特點。該病病原為多殺性巴氏桿菌,為一種革蘭氏染色陰性兩極濃染的短桿菌。病鴨、帶菌鴨以及其他病禽都是本病的傳染源。被污染的場地、飼料、飲水以及用具等都可傳染。衛生條件差、營養不良、其他疾病以及許多應激因素都可促使禽群爆發此病。各種日齡鴨都可感染發病,青年鴨、成年鴨比雛鴨易感,3周齡以內的雛鴨很少發生此病。
二、癥狀和病變
1、最急性型:發病初期,在鴨群無任何臨床癥狀的情況下,有鴨子突然死亡。
2、急性型:病鴨表現為精神沉郁、厭食、行動遲緩、步態蹣跚。嗉囊積食脹大,倒提鴨時,常從口鼻流出酸臭液體。病鴨張口呼吸、口流黏液、氣喘、擺頭甩頭、力圖排出喉腔粘液,所以又叫“搖頭瘟”。病鴨腹瀉下痢,排出綠色水樣稀糞。
3、慢性型:常見病鴨關節腫脹,跛行,行走困難。
4、病變:急性病例死亡的病禽全身充血,心臟脂肪處、漿膜和粘膜上以及腹腔處出現斑狀出血,腸道發炎,十二指腸出血、淤血,肺充血、出血及炎性病變。在腹腔內可見到卵黃,或在病死產蛋鴨的輸卵管內見到幾乎完全成形的鴨蛋,腫大的肝臟上可見眾多細小的灰白色壞死灶。慢性病例以局部感染為特征,病變常見于呼吸道(如竇和肺);在結膜囊內,眶下竇內可見到干酪樣滲出物;在受感染的關節囊內有粘液性滲出物,腸道發炎,整個內臟器官和組織上可見多量斑狀出血。
三、診斷和防治
1、診斷:根據病史、流行病學特征、癥狀和病變可作出初步診斷。取肝或血壓片,革蘭氏染色發現兩極濃染的短桿菌,可作為快速的推斷性診斷。本病的確診需要進行細菌分離和鑒定。
2、防治:在飼料和飲水中加入磺胺類藥物或抗生素可收到滿意的治療效果,但停藥后死亡率可能還會恢復。一般建議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應用滅活菌苗免疫接種,這樣在停藥后鴨只仍有主動免疫保護作用。
3、預防:加強飼養管理,保持鴨舍環境衛生,鴨舍定期消毒,避免或盡可能減少出現應激反應。采用多價滅活苗或亞單位滅活菌苗免疫易感鴨群,可有效預防本病。弱毒疫苗也可用于本病的免疫接種。
一、病原與流行特點。該病病原為多殺性巴氏桿菌,為一種革蘭氏染色陰性兩極濃染的短桿菌。病鴨、帶菌鴨以及其他病禽都是本病的傳染源。被污染的場地、飼料、飲水以及用具等都可傳染。衛生條件差、營養不良、其他疾病以及許多應激因素都可促使禽群爆發此病。各種日齡鴨都可感染發病,青年鴨、成年鴨比雛鴨易感,3周齡以內的雛鴨很少發生此病。
二、癥狀和病變
1、最急性型:發病初期,在鴨群無任何臨床癥狀的情況下,有鴨子突然死亡。
2、急性型:病鴨表現為精神沉郁、厭食、行動遲緩、步態蹣跚。嗉囊積食脹大,倒提鴨時,常從口鼻流出酸臭液體。病鴨張口呼吸、口流黏液、氣喘、擺頭甩頭、力圖排出喉腔粘液,所以又叫“搖頭瘟”。病鴨腹瀉下痢,排出綠色水樣稀糞。
3、慢性型:常見病鴨關節腫脹,跛行,行走困難。
4、病變:急性病例死亡的病禽全身充血,心臟脂肪處、漿膜和粘膜上以及腹腔處出現斑狀出血,腸道發炎,十二指腸出血、淤血,肺充血、出血及炎性病變。在腹腔內可見到卵黃,或在病死產蛋鴨的輸卵管內見到幾乎完全成形的鴨蛋,腫大的肝臟上可見眾多細小的灰白色壞死灶。慢性病例以局部感染為特征,病變常見于呼吸道(如竇和肺);在結膜囊內,眶下竇內可見到干酪樣滲出物;在受感染的關節囊內有粘液性滲出物,腸道發炎,整個內臟器官和組織上可見多量斑狀出血。
三、診斷和防治
1、診斷:根據病史、流行病學特征、癥狀和病變可作出初步診斷。取肝或血壓片,革蘭氏染色發現兩極濃染的短桿菌,可作為快速的推斷性診斷。本病的確診需要進行細菌分離和鑒定。
2、防治:在飼料和飲水中加入磺胺類藥物或抗生素可收到滿意的治療效果,但停藥后死亡率可能還會恢復。一般建議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應用滅活菌苗免疫接種,這樣在停藥后鴨只仍有主動免疫保護作用。
3、預防:加強飼養管理,保持鴨舍環境衛生,鴨舍定期消毒,避免或盡可能減少出現應激反應。采用多價滅活苗或亞單位滅活菌苗免疫易感鴨群,可有效預防本病。弱毒疫苗也可用于本病的免疫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