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平度南村鎮崖頭村村民王珍世的日光溫室大棚里,一米多高的青椒植株粗壯,葉片常綠肥厚,碩大的青椒掛滿枝頭,每個青椒都有半斤重。他這個大棚已經13年了,近幾年種蔬菜難度越來越大,施肥多不說,防治病蟲害更讓人頭疼,今年試用了農科院的“植物疫苗”,沒想到效果那么好;成本省了一半,產量也提高了很多。
王珍世的日光溫室棚內面積約0.7畝,種的青椒品種是綠冠。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往年,種植這樣一個大棚,不算人工費,種苗、施肥、用藥、澆水、棚膜等加在一起,支出大約在3000元;用了“植物疫苗”后,農藥少打了七成,不再施化肥,改用牛糞共600元,4袋疫苗400元,加在一起只需1500元。更為可喜的是,他的青椒個頭極大、品質很好,7分地產量至少能產6000斤,另一個種植同一個品種的大棚,還是用老辦法,植株明顯細弱,青椒個頭偏小。王珍世說,比較起來,他不但省了一半成本,賣青椒的收入也增加了三四成。
市農科院植物所所長高峻嶺說,所謂“植物疫苗”,簡單地講就是一種研制出的特殊菌種,突出作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可大大提高棚內的二氧化碳濃度,二是能提高地溫和棚內溫度,三是能生物防治病蟲害,降低農藥使用量,四是可實現有機化種植,不需再施用化肥,達到改良土壤、高產優質的目的。
據介紹,現在冬季市民的“菜籃子”品種多、數量足,這要歸功于日光溫室大棚的大面積推廣應用。不過,蔬菜種植戶現在都面臨一個難題:由于多年連續種植,農戶不計成本地施用化肥,導致土壤營養成分失衡,病蟲害嚴重,這不但影響了蔬菜產量,也給蔬菜質量和安全構成巨大威脅。高所長建議,青島設施蔬菜種植需要對土壤和施肥進行大面積調查和分析,根據土壤養分狀況和蔬菜需求提供合理建議,減少浪費,保護環境;應加大有機肥的投入,推廣滴灌、水肥一體化、秸稈生物處理等新技術,改良土壤,提高蔬菜產量、品質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