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端螺旋體病又稱黃疸血紅蛋白尿,是綿羊和山羊共患的一種傳染病,其特征為顯著的黃疸、血尿、皮膚和黏膜出血與壞死。全年均可發病,以夏、秋放牧期間更為多見。
一、病的傳染
傳染的主要來源是病畜和鼠類。病畜和鼠類從尿中排菌,污染飼料和水源,可以通過消化道和皮膚傳給健羊,有時也可通過鼠咬傷、結膜或上呼吸道黏膜傳染,間或可能通過交配傳染或胎內感染。
二、癥狀
綿羊和山羊鉤端螺旋體病的潛伏期為4~15天。依照病程不同,可將該病分為最急性、急性、亞急性、慢性和非典型性5種。通常均為急性或亞急性,很少呈慢性者。
⑴最急性:體溫升高到40~41.5℃,脈搏增加達90~100次/分鐘。呼吸加快,黏膜黃色。尿呈紅色,有下痢。經12~14小時死亡。
⑵急性:體溫高達40.5~41℃,由于胃腸道弛緩而發生便秘,尿呈暗紅色。眼發生結膜炎,流淚。鼻腔流出黏液膿性或膿性分泌物,鼻孔周圍的皮膚破裂。病期持續5~10天,死亡率達50%~70%。
⑶亞急性:癥狀與急性者大體相同,惟發展比較緩慢。體溫升高后,可迅速降到常溫,也可能下降后又重復升高。黃疸及血色素尿很顯著。耳部、軀干及乳頭部的皮膚發生壞死。胃腸道顯著弛緩,因而發生嚴重的便秘。雖然可能痊愈,但極為緩慢。死亡率為24%~25%。
⑷慢性:臨床癥狀不顯著,只是呈現發熱及血尿。病羊食欲減少,精神委頓,由于腸胃道動作弛緩而發生便秘。時間經久,表現十分消瘦。某些病羊可能獲得痊愈,病期長達3~5個月。
⑸非典型性:急性型所特有的癥狀不明顯,甚至缺乏,疫群內往往有些羊僅僅表現短暫的體溫升高。
三、剖檢
尸體消瘦,可見黏膜濕潤,呈深淺不同的黃色。皮下組織水腫而黃染。骨骼軟弱而多汁,呈檸檬黃色。胸、腹腔內有黃色液體。肝臟增大,呈黃褐色,質脆弱或柔軟。
腎臟的病變具有診斷意義,腎劇烈增大,被膜很容易剝離,切面通常濕潤,髓質與皮質的界限消失,組織柔軟而脆。病期長久時,則腎臟變為堅硬。
肺臟黃染,有時水腫。心臟淡紅,大多數情況下帶有淡黃色。膀胱黏膜出血。
腦室中聚積有大量液體。血液稀薄如水,紅細胞溶解,在空氣中長時間不能凝固。
四、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難以診斷本病。只有結合實驗室方法進行綜合性診斷,才能確診。
1、直接鏡檢鉤端螺旋體。采血液、尿液、腦脊液、肝、腎、脾、腦等病料。血液、尿、脊髓液以3000轉/分鐘離心30分鐘,取沉淀物制成壓滴標本,在暗視野顯微鏡下檢查;肝、腎、脾組織先制成1:5~10懸液,經1500轉/分鐘離心5~10分鐘,其上清液再以3000轉/分鐘離心30分鐘,沉淀物制片鏡檢。也可將病料接種于柯索夫、希夫納培養基或雞胚培養(25~30℃),每隔5~7天取料暗視野檢查。見有鉤端螺旋體,即可確診。
2、血清學檢查。凝集溶解試驗、補體結合試驗、間接血凝試驗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均可用于診斷。
3、動物試驗。采用鮮血、尿或肝、腎及胎兒等組織制成乳劑,取1~3毫升接種于體重100~200克的幼齡倉鼠、豚鼠或體重250~400克的14~18日齡仔兔,3~5天后體溫升高,減食,黃疸,死前體溫下降時撲殺,見有廣泛性黃疸和出血,且肝、腎涂片見有大量鉤端螺旋體,即可確診。
一、病的傳染
傳染的主要來源是病畜和鼠類。病畜和鼠類從尿中排菌,污染飼料和水源,可以通過消化道和皮膚傳給健羊,有時也可通過鼠咬傷、結膜或上呼吸道黏膜傳染,間或可能通過交配傳染或胎內感染。
二、癥狀
綿羊和山羊鉤端螺旋體病的潛伏期為4~15天。依照病程不同,可將該病分為最急性、急性、亞急性、慢性和非典型性5種。通常均為急性或亞急性,很少呈慢性者。
⑴最急性:體溫升高到40~41.5℃,脈搏增加達90~100次/分鐘。呼吸加快,黏膜黃色。尿呈紅色,有下痢。經12~14小時死亡。
⑵急性:體溫高達40.5~41℃,由于胃腸道弛緩而發生便秘,尿呈暗紅色。眼發生結膜炎,流淚。鼻腔流出黏液膿性或膿性分泌物,鼻孔周圍的皮膚破裂。病期持續5~10天,死亡率達50%~70%。
⑶亞急性:癥狀與急性者大體相同,惟發展比較緩慢。體溫升高后,可迅速降到常溫,也可能下降后又重復升高。黃疸及血色素尿很顯著。耳部、軀干及乳頭部的皮膚發生壞死。胃腸道顯著弛緩,因而發生嚴重的便秘。雖然可能痊愈,但極為緩慢。死亡率為24%~25%。
⑷慢性:臨床癥狀不顯著,只是呈現發熱及血尿。病羊食欲減少,精神委頓,由于腸胃道動作弛緩而發生便秘。時間經久,表現十分消瘦。某些病羊可能獲得痊愈,病期長達3~5個月。
⑸非典型性:急性型所特有的癥狀不明顯,甚至缺乏,疫群內往往有些羊僅僅表現短暫的體溫升高。
三、剖檢
尸體消瘦,可見黏膜濕潤,呈深淺不同的黃色。皮下組織水腫而黃染。骨骼軟弱而多汁,呈檸檬黃色。胸、腹腔內有黃色液體。肝臟增大,呈黃褐色,質脆弱或柔軟。
腎臟的病變具有診斷意義,腎劇烈增大,被膜很容易剝離,切面通常濕潤,髓質與皮質的界限消失,組織柔軟而脆。病期長久時,則腎臟變為堅硬。
肺臟黃染,有時水腫。心臟淡紅,大多數情況下帶有淡黃色。膀胱黏膜出血。
腦室中聚積有大量液體。血液稀薄如水,紅細胞溶解,在空氣中長時間不能凝固。
四、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難以診斷本病。只有結合實驗室方法進行綜合性診斷,才能確診。
1、直接鏡檢鉤端螺旋體。采血液、尿液、腦脊液、肝、腎、脾、腦等病料。血液、尿、脊髓液以3000轉/分鐘離心30分鐘,取沉淀物制成壓滴標本,在暗視野顯微鏡下檢查;肝、腎、脾組織先制成1:5~10懸液,經1500轉/分鐘離心5~10分鐘,其上清液再以3000轉/分鐘離心30分鐘,沉淀物制片鏡檢。也可將病料接種于柯索夫、希夫納培養基或雞胚培養(25~30℃),每隔5~7天取料暗視野檢查。見有鉤端螺旋體,即可確診。
2、血清學檢查。凝集溶解試驗、補體結合試驗、間接血凝試驗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均可用于診斷。
3、動物試驗。采用鮮血、尿或肝、腎及胎兒等組織制成乳劑,取1~3毫升接種于體重100~200克的幼齡倉鼠、豚鼠或體重250~400克的14~18日齡仔兔,3~5天后體溫升高,減食,黃疸,死前體溫下降時撲殺,見有廣泛性黃疸和出血,且肝、腎涂片見有大量鉤端螺旋體,即可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