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起個大早,我又鉆進了大棚。秋天的清晨已有些許寒意,而大棚里溫暖如春。在天邊一抹金色晨曦的照映下,大棚里亮亮堂堂,人造的薄薄霧氣和潺潺流水聲在棚內(nèi)升騰繚繞,所有的植物都挺枝展葉,接受著“雨露”的潤澤,顯得生機勃勃。
大棚參觀過很多,這座顯然是高科技的。植物被種在各種稀奇古怪的“管子”上、“輪子”上、袋子里,它們掛著、疊著,所有的空間都被利用著。我仔細對照說明圖牌,才知道它們分別叫:旋轉式栽培、平面式管道水培、鏈條式墻體無土栽培、三角立柱式栽培、深液流水栽培、金字塔霧化栽培、基質袋培。看看這些名稱也可想象這樣的種植是多么神奇。
再瞧瞧滿棚奇花異果的產(chǎn)地,這里簡直像在召開世界大會。那些類似南瓜但小巧、紅亮,煞是可愛的瓜,是來自南美洲的福瓜和奶油南瓜;印度的香爐瓜,天生帶著三足的鼎,很像香爐,據(jù)說經(jīng)常被人供奉在佛堂前,被當做吉祥物。亞洲南部的超人南瓜是巨無霸,肥厚的肉和多油的瓜子都可食用。
高高懸掛著的奇異葫蘆,讓我目不暇接:形態(tài)優(yōu)美的印度的大酒葫蘆、小亞葫蘆;像穿了件時髦迷彩服的非洲南部的天鵝葫蘆;有細長脖子,葫蘆頭皺折著像鳥頭的,叫鶴首葫蘆,也是來自黑非洲。
仰著頭看根根懸掛著的還有特長絲瓜,個頭都比我高,家鄉(xiāng)在印尼;有一種像是絲瓜的兄弟叫蛇瓜,旋轉超長,原生長在印度熱帶地區(qū)。居然有一種瓜叫老鼠瓜,模樣像老鼠,也從印尼來。成熟時由綠轉為黃、橙、最后變紅,剝開果實竟然晶瑩剔透紅瑪瑙般,可做菜做湯。突然發(fā)現(xiàn)有兩種瓜我都吃過,或許是早先引進的。一種印度的小瀨瓜,我們好像叫瀨葡萄;一種是美洲的金絲攪瓜,我們叫金瓜,蒸熟破開皮用筷子攪開,便成為亮晶晶的絲狀,醬麻油一拌很好吃。美國的魚翅瓜、荷蘭的天秀苦苣、紅油阿拉斯、炎秀西蘭花、日本的春秋雙冠王甘藍,這些菜別說吃過,名字也是第一次知道,真是長了見識。
番茄樹你們沒見過吧?大棚里居然有一棵。據(jù)介紹,成樹可無限生長,果實甜如黃桃、香如菠蘿。在這奇妙的大棚里,我居然還發(fā)現(xiàn)了以桃花島精靈古怪的黃蓉命名的番茄,就叫“黃蓉番茄”。什么是當今社會的高端農(nóng)業(yè)、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和智慧農(nóng)業(yè)?這座奇妙的大棚就能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