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inococcosis)
棘球蚴病又稱包蟲病(Hydatidosis),是一種嚴重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由細粒棘球絳蟲的中絳期--棘球蚴(echinococcus)寄生于綿羊、山羊和牛等家畜的肝臟、肺臟和心臟等組織中所引起。人和各種野生的嚙齒類也可感染。
棘球絳蟲種類較多。在我國以細粒棘球絳蟲為多見。
[病原體及其生活史]細粒棘球絳蟲(Echinococcusgranulosus)很小,僅長2-7mm,由一個頭節和3-4個節片組成。蟲體除頭節、頸節外,有幼節、成節和孕節各1節。頭節呈圓形,有4個吸盤和1個頂突。頂突上有36-40個鉤,排成兩圈。成節內有一套生殖器官,雌雄同體,睪丸數35-55個,分布于節片中部的前方和后方。生殖孔位于體側中央或中央偏后。孕節的子宮側支為12-15對,其內充滿蟲卵,約為400-800個或更多。蟲卵大小為32-36μmμ×25-30μm,內含六鉤蚴。
細粒棘球蝴常呈球形泡囊,但具體形狀取決于所寄生的臟器。豌豆大到人頭大。囊內充滿液體。囊壁分兩層,外層為角質層(laminatedlayer),內層為胚層,亦稱生發層(germinallayer),前者由后者分泌而成。胚層向囊腔內芽生出成群的細胞,這些細胞空腔化形成小囊,并長出小蒂連接胚層。在囊內壁上生成數量不等的原頭蝴(protoscolex),有的原頭蚴可長成空泡,稱為生發囊(broodcapsule)或育囊(有的胚層不能長出原頭蚴,無原頭蚴的囊稱不育囊)。育囊可生長在胚層上或脫落下來漂浮在囊液中。母囊內還可生成與其結構相同的子囊,甚至孫囊,但子囊主要產生頭節,少數再產生孫囊。游離于囊液中的育囊、原頭蚴和子囊統稱為棘球砂或囊砂(hydatidsand)。在正常情況下,母囊的胚層均向內產生子囊稱為內生子囊(endogenousdaughtercyst);在母囊受損破裂、角質層破損等情況下,胚層向外產生子囊稱為外生子囊(exogenousdaughtercyst)。
終末宿主(犬、狼等)將蟲卵和孕節隨糞便排出體外,污染環境。蟲卵對外界因素抵抗力較強,可存活很長時間而保持感染性;孕節可主動運動。中間宿主(牛、羊等)吞食蟲卵后即可感染。
在十二指腸內,六鉤蚴從卵內孵出,鉆入腸壁,經血流或淋巴散布到體內各處(尤以肝、肺兩處為多見),緩慢地生長發育為棘球蚴。犬和其他肉食動物因吞食了含棘球蚴的臟器而感染。
[流行病學]細粒棘球蚴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國,主要在西北地區流行,其他地區零星分布。
綿羊是細粒棘球絳蟲最適宜的中間宿主,在流行病學上有很重要的意義。放牧的羊群與牧羊犬接觸密切,吃到蟲卵的機會多;牧羊犬又常可吃到綿羊含細粒棘球蚴的內臟,因而造成了綿羊和犬之間的循環感染。
人和動物感染細粒棘球蚴,主要與常接觸患細粒棘球絳蟲病的犬有直接關系。
[癥狀]棘球蚴的直接危害為機械性損害和毒素作用。機械性壓迫引起周圍組織萎縮和臟器功能障礙,嚴重者可致死。綿羊對棘球蚴比較敏感,死亡率高。嚴重感染者表現為被毛逆立,時常脫毛,肥育不良,消瘦,咳嗽,倒地不起。
[病理變化]幼畜受到輕度侵襲時,囊泡常見于肝,成年綿羊和牛則同時見于肝和肺。單個囊泡大多位于器官的淺表,凸出于器官的漿膜上。有時器官內有無數大小不同的囊泡,常互相緊靠在一起,直徑一般為5-10cm,小的僅黃豆大,大的直徑可達50cm,可完全遮蓋器官的表面,囊泡之間僅殘留窄條狀器官實質。
棘球蚴的囊泡為灰白或淺黃色,呈球形、卵圓形或不正形,能波動(因內含囊液),有彈性,迅速切開或穿刺時,可流出透明的囊液。其囊膜由兩層構成,外層為角質層,內層為胚層,是頭節的來源。棘球蚴的外面常由肉芽組織所形成的光滑、發亮的包囊所圍繞。肉芽組織包囊和棘球蚴囊膜之間僅由少量漿液分開,兩者雖極為靠近,但并未融合,切開后,棘球蚴易于脫出。棘球蚴蚴常常變性,液體被吸收,剩余濃稠的內容物,囊萎陷、皺縮,胚層變性,僅保留角質層。變性死亡和萎陷的棘球蚴可繼發感染,或發生鈣化。
[診斷]此病生前診斷較困難,只有在尸檢時,才能發現。免疫血清學診斷研究表明,間接血細胞凝集試驗(1HA)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對棘球蚴檢出率較高。
[防治]此病預防,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肉品衛生檢驗工作,有棘球蚴的臟器不可喂犬,應按肉品衛生檢驗規程進行無害化處理。
(2)對犬進行定期驅蟲。常用藥物有:①吡哇酮:劑量為5mg/kg體重,療效100%;②氫溴酸檳榔堿:劑量為2mg/kg體重;③鹽酸丁奈脒:25mg/kg體重。驅蟲后,特別要注意犬糞的無害化處理。
(3)加強管理,捕殺野犬等肉食動物。防止環境被犬糞污染。注意個人衛生。
棘球蚴病又稱包蟲病(Hydatidosis),是一種嚴重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由細粒棘球絳蟲的中絳期--棘球蚴(echinococcus)寄生于綿羊、山羊和牛等家畜的肝臟、肺臟和心臟等組織中所引起。人和各種野生的嚙齒類也可感染。
棘球絳蟲種類較多。在我國以細粒棘球絳蟲為多見。
[病原體及其生活史]細粒棘球絳蟲(Echinococcusgranulosus)很小,僅長2-7mm,由一個頭節和3-4個節片組成。蟲體除頭節、頸節外,有幼節、成節和孕節各1節。頭節呈圓形,有4個吸盤和1個頂突。頂突上有36-40個鉤,排成兩圈。成節內有一套生殖器官,雌雄同體,睪丸數35-55個,分布于節片中部的前方和后方。生殖孔位于體側中央或中央偏后。孕節的子宮側支為12-15對,其內充滿蟲卵,約為400-800個或更多。蟲卵大小為32-36μmμ×25-30μm,內含六鉤蚴。
細粒棘球蝴常呈球形泡囊,但具體形狀取決于所寄生的臟器。豌豆大到人頭大。囊內充滿液體。囊壁分兩層,外層為角質層(laminatedlayer),內層為胚層,亦稱生發層(germinallayer),前者由后者分泌而成。胚層向囊腔內芽生出成群的細胞,這些細胞空腔化形成小囊,并長出小蒂連接胚層。在囊內壁上生成數量不等的原頭蝴(protoscolex),有的原頭蚴可長成空泡,稱為生發囊(broodcapsule)或育囊(有的胚層不能長出原頭蚴,無原頭蚴的囊稱不育囊)。育囊可生長在胚層上或脫落下來漂浮在囊液中。母囊內還可生成與其結構相同的子囊,甚至孫囊,但子囊主要產生頭節,少數再產生孫囊。游離于囊液中的育囊、原頭蚴和子囊統稱為棘球砂或囊砂(hydatidsand)。在正常情況下,母囊的胚層均向內產生子囊稱為內生子囊(endogenousdaughtercyst);在母囊受損破裂、角質層破損等情況下,胚層向外產生子囊稱為外生子囊(exogenousdaughtercyst)。
終末宿主(犬、狼等)將蟲卵和孕節隨糞便排出體外,污染環境。蟲卵對外界因素抵抗力較強,可存活很長時間而保持感染性;孕節可主動運動。中間宿主(牛、羊等)吞食蟲卵后即可感染。
在十二指腸內,六鉤蚴從卵內孵出,鉆入腸壁,經血流或淋巴散布到體內各處(尤以肝、肺兩處為多見),緩慢地生長發育為棘球蚴。犬和其他肉食動物因吞食了含棘球蚴的臟器而感染。
[流行病學]細粒棘球蚴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國,主要在西北地區流行,其他地區零星分布。
綿羊是細粒棘球絳蟲最適宜的中間宿主,在流行病學上有很重要的意義。放牧的羊群與牧羊犬接觸密切,吃到蟲卵的機會多;牧羊犬又常可吃到綿羊含細粒棘球蚴的內臟,因而造成了綿羊和犬之間的循環感染。
人和動物感染細粒棘球蚴,主要與常接觸患細粒棘球絳蟲病的犬有直接關系。
[癥狀]棘球蚴的直接危害為機械性損害和毒素作用。機械性壓迫引起周圍組織萎縮和臟器功能障礙,嚴重者可致死。綿羊對棘球蚴比較敏感,死亡率高。嚴重感染者表現為被毛逆立,時常脫毛,肥育不良,消瘦,咳嗽,倒地不起。
[病理變化]幼畜受到輕度侵襲時,囊泡常見于肝,成年綿羊和牛則同時見于肝和肺。單個囊泡大多位于器官的淺表,凸出于器官的漿膜上。有時器官內有無數大小不同的囊泡,常互相緊靠在一起,直徑一般為5-10cm,小的僅黃豆大,大的直徑可達50cm,可完全遮蓋器官的表面,囊泡之間僅殘留窄條狀器官實質。
棘球蚴的囊泡為灰白或淺黃色,呈球形、卵圓形或不正形,能波動(因內含囊液),有彈性,迅速切開或穿刺時,可流出透明的囊液。其囊膜由兩層構成,外層為角質層,內層為胚層,是頭節的來源。棘球蚴的外面常由肉芽組織所形成的光滑、發亮的包囊所圍繞。肉芽組織包囊和棘球蚴囊膜之間僅由少量漿液分開,兩者雖極為靠近,但并未融合,切開后,棘球蚴易于脫出。棘球蚴蚴常常變性,液體被吸收,剩余濃稠的內容物,囊萎陷、皺縮,胚層變性,僅保留角質層。變性死亡和萎陷的棘球蚴可繼發感染,或發生鈣化。
[診斷]此病生前診斷較困難,只有在尸檢時,才能發現。免疫血清學診斷研究表明,間接血細胞凝集試驗(1HA)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對棘球蚴檢出率較高。
[防治]此病預防,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肉品衛生檢驗工作,有棘球蚴的臟器不可喂犬,應按肉品衛生檢驗規程進行無害化處理。
(2)對犬進行定期驅蟲。常用藥物有:①吡哇酮:劑量為5mg/kg體重,療效100%;②氫溴酸檳榔堿:劑量為2mg/kg體重;③鹽酸丁奈脒:25mg/kg體重。驅蟲后,特別要注意犬糞的無害化處理。
(3)加強管理,捕殺野犬等肉食動物。防止環境被犬糞污染。注意個人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