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體病是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羊、牛等多種動物的傳染病。臨診病理特征為流產、肺炎、腸炎、多發性關節炎和腦炎。
[病原]鸚鵡熱衣原體屬于衣原體科、衣原體屬。衣原體呈球形或卵圓形,大小為02-1.0μm,革蘭氏染色陰性。生活周期各期中其形態不同,染色反應亦異。姬姆薩氏法染色,形態較小、具有傳染性的原生小體被染成紫色,形態較大、無傳染性的繁殖性初體被染成藍色。受感染的細胞內可查見各種形態的包涵體,主要由原生小體組成,對疾病診斷有特異性。衣原體在一般培養基上不能繁殖,常在雞胚和組織培養中能夠增殖。小鼠和脈鼠具有易感性。鸚鵡原體抵抗力不強,對熱敏感,感染雞胚卵黃囊中的衣原體在-20℃可保存數年。0.1%福爾馬林、0.5%石炭酸、70%酒精、3%氫氧化鈉均能將其滅活。衣原體對青霉素、四環素、氯霉素、紅霉素等抗生素敏感,而對鏈霉素有抵抗力。對磺胺類藥物,沙眼衣原體敏感,而鸚鵡熱衣原體則有抗藥性。
[流行病學]鸚鵡熱衣原體可感染多種動物,但常為隱性經過。家畜中以羊、牛較為易感,禽類感染后稱為“鸚鵡熱”或“鳥疫”。許多野生動物和禽類是本菌的自然貯主。患病動物和帶菌動物為主要傳染源,可通過糞便、尿液、乳汁、淚液、鼻分泌物以及流產的胎兒、胎衣、羊水排出病原體,污染水源、飼料及環境。本病主要經呼吸道、消化道及損傷的皮膚、黏膜感染;也可通過交配或用患病公畜的精液人工授精而感染,子宮內感染也有可能;蜱、螨等吸血昆蟲叮咬也可能傳播本病。本病一般呈散發性或地方性流行。密集飼養、營養缺乏、長途運輸或遷徒、寄生蟲侵襲等應激因素可促進本病的發生、流行。
[癥狀]臨診上羊常表現以下幾型:
流產型:流產多發生于孕期最后一個月,病羊流產、死產和產出弱羔,胎衣往往滯留,排流產分泌物可達數日之久。流產過的母羊一般不再流產。
關節炎型:主要發生于羔羊,引起多發性關節炎。病羔體溫升至41-42℃,食欲喪失,離群,肌肉僵硬、疼痛,一肢或四肢跛行,有的則長期側臥,體重減輕,并伴有濾泡性結膜炎,病程2-4周。羔羊痊愈后對再感染有免疫力。
結膜炎型:結膜炎主要發生于綿羊特別是羔羊。病羊單眼或雙眼均可發生,病眼流淚,結膜充血、水腫,角膜混濁,有的出現血管翳,甚至糜爛、潰瘍或穿孔,一般經2-4d開始愈合。數日后,在瞬膜和眼瞼上形成1-10mm的淋巴樣濾泡。部分病羔發生關節炎、跛行。病程一般6-10d或數周。
[病理變化]
流產型:流產動物胎膜水腫、增厚;胎盤子葉出血、壞死流產胎兒蒼白,貧血,皮下水腫,皮膚和黏膜有點狀出血,肝臟充血。組織學檢查,胎兒肝、肺、腎、心肌和骨骼肌有彌漫性和局灶性網狀內皮細胞增生。
關節炎型:關節囊擴張,發生纖維素性滑膜炎。關節囊內集聚有炎性滲出物,滑膜附有疏松的纖維素性絮片。患病數周的關節滑膜層由于絨毛樣增生而變粗糙。
結膜炎型:眼觀病變和臨床所見相同,組織學變化限于結膜囊和角膜,疾病早期,結膜上皮細胞的腦漿里先出現衣原體的繁殖型初體,然后可見感染型原生小體,濾泡內淋巴細胞增生。
[診斷]
(1)病原學檢查
病料采集:采集血液、脾臟、肺臟和氣管分泌物、腸黏膜及腸內容物、流產胎兒及流產分泌物、關節滑液、腦脊髓組織等作為病料。
染色鏡檢:病料涂片或感染雞胚卵黃液抹片,姬姆薩氏法染色鏡檢,可發現圓形或卵圓形的病原顆粒,革蘭氏染色陰性。
分離培養:將病料懸液0.2ml接種于孵化5-7d的雞胚卵黃囊內,感染雞胚常于5一12d死亡,胚胎或卵黃囊表現充血、出血。取卵黃囊抹片鏡檢,可發現大量原生小體。有些衣原體菌株則需盲傳幾代,方能檢出原生小體。
動物接種試驗:經腦內、鼻腔或腹腔途徑將病料接種于SPF小鼠或豚鼠,進行衣原體的增殖和分離。
(2)血清學試驗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免疫熒光試驗等均可用于本病的診斷。
本病的癥狀與布氏桿菌病、彎曲菌病、沙門氏菌病等疾病相似,如欲鑒別,可采用病原學檢查和血清學試驗。
[防治]
(1)加強飼養、衛生管理,消除各種誘發因素,防止寄生蟲侵襲,避免羊群與鳥類接觸,杜絕病原體傳入。國內外已研制出用于綿羊、山羊的衣原體疫苗,可用做免疫接種。
(2)發生本病時,流產母畜及其所產羔羊應及時隔離。流產胎盤及排出物應予銷毀。污染的圈舍、場地等環境用2%氫氧化鈉溶液、2%來蘇兒溶液等進行徹底消毒。
(3)治療可肌注氯霉素,20-40mg/kg體重,每日1次,連用1周;或肌注青霉素,每次160萬-320萬IU,1日2次,連用3d。也可將四環素族抗生素混于飼料,連用1-2周。
[病原]鸚鵡熱衣原體屬于衣原體科、衣原體屬。衣原體呈球形或卵圓形,大小為02-1.0μm,革蘭氏染色陰性。生活周期各期中其形態不同,染色反應亦異。姬姆薩氏法染色,形態較小、具有傳染性的原生小體被染成紫色,形態較大、無傳染性的繁殖性初體被染成藍色。受感染的細胞內可查見各種形態的包涵體,主要由原生小體組成,對疾病診斷有特異性。衣原體在一般培養基上不能繁殖,常在雞胚和組織培養中能夠增殖。小鼠和脈鼠具有易感性。鸚鵡原體抵抗力不強,對熱敏感,感染雞胚卵黃囊中的衣原體在-20℃可保存數年。0.1%福爾馬林、0.5%石炭酸、70%酒精、3%氫氧化鈉均能將其滅活。衣原體對青霉素、四環素、氯霉素、紅霉素等抗生素敏感,而對鏈霉素有抵抗力。對磺胺類藥物,沙眼衣原體敏感,而鸚鵡熱衣原體則有抗藥性。
[流行病學]鸚鵡熱衣原體可感染多種動物,但常為隱性經過。家畜中以羊、牛較為易感,禽類感染后稱為“鸚鵡熱”或“鳥疫”。許多野生動物和禽類是本菌的自然貯主。患病動物和帶菌動物為主要傳染源,可通過糞便、尿液、乳汁、淚液、鼻分泌物以及流產的胎兒、胎衣、羊水排出病原體,污染水源、飼料及環境。本病主要經呼吸道、消化道及損傷的皮膚、黏膜感染;也可通過交配或用患病公畜的精液人工授精而感染,子宮內感染也有可能;蜱、螨等吸血昆蟲叮咬也可能傳播本病。本病一般呈散發性或地方性流行。密集飼養、營養缺乏、長途運輸或遷徒、寄生蟲侵襲等應激因素可促進本病的發生、流行。
[癥狀]臨診上羊常表現以下幾型:
流產型:流產多發生于孕期最后一個月,病羊流產、死產和產出弱羔,胎衣往往滯留,排流產分泌物可達數日之久。流產過的母羊一般不再流產。
關節炎型:主要發生于羔羊,引起多發性關節炎。病羔體溫升至41-42℃,食欲喪失,離群,肌肉僵硬、疼痛,一肢或四肢跛行,有的則長期側臥,體重減輕,并伴有濾泡性結膜炎,病程2-4周。羔羊痊愈后對再感染有免疫力。
結膜炎型:結膜炎主要發生于綿羊特別是羔羊。病羊單眼或雙眼均可發生,病眼流淚,結膜充血、水腫,角膜混濁,有的出現血管翳,甚至糜爛、潰瘍或穿孔,一般經2-4d開始愈合。數日后,在瞬膜和眼瞼上形成1-10mm的淋巴樣濾泡。部分病羔發生關節炎、跛行。病程一般6-10d或數周。
[病理變化]
流產型:流產動物胎膜水腫、增厚;胎盤子葉出血、壞死流產胎兒蒼白,貧血,皮下水腫,皮膚和黏膜有點狀出血,肝臟充血。組織學檢查,胎兒肝、肺、腎、心肌和骨骼肌有彌漫性和局灶性網狀內皮細胞增生。
關節炎型:關節囊擴張,發生纖維素性滑膜炎。關節囊內集聚有炎性滲出物,滑膜附有疏松的纖維素性絮片。患病數周的關節滑膜層由于絨毛樣增生而變粗糙。
結膜炎型:眼觀病變和臨床所見相同,組織學變化限于結膜囊和角膜,疾病早期,結膜上皮細胞的腦漿里先出現衣原體的繁殖型初體,然后可見感染型原生小體,濾泡內淋巴細胞增生。
[診斷]
(1)病原學檢查
病料采集:采集血液、脾臟、肺臟和氣管分泌物、腸黏膜及腸內容物、流產胎兒及流產分泌物、關節滑液、腦脊髓組織等作為病料。
染色鏡檢:病料涂片或感染雞胚卵黃液抹片,姬姆薩氏法染色鏡檢,可發現圓形或卵圓形的病原顆粒,革蘭氏染色陰性。
分離培養:將病料懸液0.2ml接種于孵化5-7d的雞胚卵黃囊內,感染雞胚常于5一12d死亡,胚胎或卵黃囊表現充血、出血。取卵黃囊抹片鏡檢,可發現大量原生小體。有些衣原體菌株則需盲傳幾代,方能檢出原生小體。
動物接種試驗:經腦內、鼻腔或腹腔途徑將病料接種于SPF小鼠或豚鼠,進行衣原體的增殖和分離。
(2)血清學試驗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免疫熒光試驗等均可用于本病的診斷。
本病的癥狀與布氏桿菌病、彎曲菌病、沙門氏菌病等疾病相似,如欲鑒別,可采用病原學檢查和血清學試驗。
[防治]
(1)加強飼養、衛生管理,消除各種誘發因素,防止寄生蟲侵襲,避免羊群與鳥類接觸,杜絕病原體傳入。國內外已研制出用于綿羊、山羊的衣原體疫苗,可用做免疫接種。
(2)發生本病時,流產母畜及其所產羔羊應及時隔離。流產胎盤及排出物應予銷毀。污染的圈舍、場地等環境用2%氫氧化鈉溶液、2%來蘇兒溶液等進行徹底消毒。
(3)治療可肌注氯霉素,20-40mg/kg體重,每日1次,連用1周;或肌注青霉素,每次160萬-320萬IU,1日2次,連用3d。也可將四環素族抗生素混于飼料,連用1-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