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瘡,又稱為羊傳染性膿皰,是由病毒引起的綿羊和山羊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以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皰、膿皰和結成疣狀結痂為特征。不同地區分離的病毒抗原性不完全一致。
本病多發于3-6月齡的羔羊,常呈群發性,疫區的成年羊多有一定的抵抗力。現將其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一、預防措施
1、在本病流行地區,可使用與當地流行毒株相同的弱毒疫苗株作免疫接種。我國甘肅省畜牧獸醫研究所通過犢牛睪丸細胞連續傳代的方法,育成的弱毒株制成凍干活疫苗,適用于各種年齡的綿羊、山羊下唇粘膜劃痕接種,每頭接種量0.2毫升,亦可于股內側皮膚劃痕接種,免疫期3個月,野外大面積使用時,保護率達80%以上。此外,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用相同方法,也研制成功弱毒疫苗。使用時作口唇粘膜內注射或初生羔股內側皮下劃痕接種,接種量均為0.2毫升,免疫期可達5個月,攻毒保護率達3/4以上。有資料報道,蘭州生物藥廠生產的細胞弱毒苗,保護期可達18個月,使用時作唇粘膜下接種,每只羊0.2毫升,15天后產生免疫力,懷孕母羊于產前30天或15天接種,新生羔可從母體初乳中獲得高水平的抗體。
2、在本病流行區還可采集自然發病羊痂皮,經研磨后用50%的甘油鹽水緩沖液制成1%的病毒液,在健羊的尾根無毛處作劃痕接種,經7天左右接種處發生炎癥或膿皰性病變,隨后結痂,數周后痂皮脫落,此法免疫可產生持久的免疫力。母羊接種應在分娩前3-4周完成。本法有散毒危險,因而僅限于疫區采用。
二、治療措施
現將近幾年來報道的成功治療方法摘錄幾則如下:
1、哈拉(旱獺)油1千克溶化后與300克敵百蟲混拌均勻,涂擦患部,經1天即可痊愈,用此法曾治療12000多只羊,全部治愈。
2、病毒唑(三氯唑核苷注射液)100毫克/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5毫克/毫升,按2:1混合肌注,成年羊3毫升,羔羊減半或2毫升;局部用碘甘油或龍膽紫涂擦。一般用藥2-3天,效果較好,治愈率高。嚴重病例要配合每天使用青、鏈霉素2次。
3、用消毒外科剪和攝子去掉患羊痂皮、膿皰皮,用強力消毒靈溶液消毒創面后,將冰硼散粉末(冰片50克、硼砂500克、元明粉500克、朱砂30克,研末,混勻)兌水調成糊狀,涂沫患部,隔日涂藥1次,連用2-3次,治療7-10天,至患部痂皮或結痂脫落,共治療28例,全部治愈。輔助措施,將病羊隔離飼養,用1克/升強力消毒靈作羊圈舍、場地、環境消毒,每天2次,直至病羊痊愈為止。
本病多發于3-6月齡的羔羊,常呈群發性,疫區的成年羊多有一定的抵抗力。現將其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一、預防措施
1、在本病流行地區,可使用與當地流行毒株相同的弱毒疫苗株作免疫接種。我國甘肅省畜牧獸醫研究所通過犢牛睪丸細胞連續傳代的方法,育成的弱毒株制成凍干活疫苗,適用于各種年齡的綿羊、山羊下唇粘膜劃痕接種,每頭接種量0.2毫升,亦可于股內側皮膚劃痕接種,免疫期3個月,野外大面積使用時,保護率達80%以上。此外,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用相同方法,也研制成功弱毒疫苗。使用時作口唇粘膜內注射或初生羔股內側皮下劃痕接種,接種量均為0.2毫升,免疫期可達5個月,攻毒保護率達3/4以上。有資料報道,蘭州生物藥廠生產的細胞弱毒苗,保護期可達18個月,使用時作唇粘膜下接種,每只羊0.2毫升,15天后產生免疫力,懷孕母羊于產前30天或15天接種,新生羔可從母體初乳中獲得高水平的抗體。
2、在本病流行區還可采集自然發病羊痂皮,經研磨后用50%的甘油鹽水緩沖液制成1%的病毒液,在健羊的尾根無毛處作劃痕接種,經7天左右接種處發生炎癥或膿皰性病變,隨后結痂,數周后痂皮脫落,此法免疫可產生持久的免疫力。母羊接種應在分娩前3-4周完成。本法有散毒危險,因而僅限于疫區采用。
二、治療措施
現將近幾年來報道的成功治療方法摘錄幾則如下:
1、哈拉(旱獺)油1千克溶化后與300克敵百蟲混拌均勻,涂擦患部,經1天即可痊愈,用此法曾治療12000多只羊,全部治愈。
2、病毒唑(三氯唑核苷注射液)100毫克/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5毫克/毫升,按2:1混合肌注,成年羊3毫升,羔羊減半或2毫升;局部用碘甘油或龍膽紫涂擦。一般用藥2-3天,效果較好,治愈率高。嚴重病例要配合每天使用青、鏈霉素2次。
3、用消毒外科剪和攝子去掉患羊痂皮、膿皰皮,用強力消毒靈溶液消毒創面后,將冰硼散粉末(冰片50克、硼砂500克、元明粉500克、朱砂30克,研末,混勻)兌水調成糊狀,涂沫患部,隔日涂藥1次,連用2-3次,治療7-10天,至患部痂皮或結痂脫落,共治療28例,全部治愈。輔助措施,將病羊隔離飼養,用1克/升強力消毒靈作羊圈舍、場地、環境消毒,每天2次,直至病羊痊愈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