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國內連棟溫室開窗、遮陽設備已成為溫室的基本配置,配套設備的專業生產廠家也逐漸從仿制國外產品轉向自主研發,但總體水平還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普遍現象是產品技術含量低、規格單一、設備故障率高。
就溫室遮陽開窗系統的減速電機而言,多數生產廠家只提供400N·m和800N·m兩種規格的減速電機,顯然滿足不了各種規格溫室遮陽、開窗的需要。用戶在選擇上述產品時,只能選大不選小,“大馬拉小車”的現象普遍存在,迫使溫室用戶為不節能的設備選型買單。
合理選用高效節能的產品
軸流風機在溫室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其特點是數量多、運行時間長,結果是風機的用電量有時占整個溫室用電量的一半以上。由于目前溫室行業歸口管理比較混亂,建設標準不健全,缺乏國家相關部門的嚴格管理與有效監督。因此,大部分的風機生產廠家均為中小型民營企業,技術實力薄弱,缺乏技術研發和投入,產品均為仿制,技術參數往往照搬照抄,電機效率、風壓、風量等參數缺乏權威的檢測,甚至連廠家的技術人員都不清楚最基本的檢測方法。有些風機的電機所標功率遠遠低于國家規范中相關節能要求,如此不節能的產品裝備到現代化的溫室中,怎么能保證溫室的節能運行呢?目前高效節能產品市場價格要高于傳統產品,淘汰老舊高能耗的產品勢在必行,且任重道遠。
現代溫室補光系統常用的補光燈大致分為兩種:電感鎮流器和電子鎮流器高壓鈉燈。其中,電感鎮流器高壓鈉燈應用較早,產品種類較多。相對于電感鎮流器補光燈,電子鎮流器補光燈伴隨著中國綠色照明工程的實施和發展,近幾年研發和推廣力度加大,逐漸形成一系列產品,可廣泛適用于生產的實際需要。
電子鎮流器補光燈最大的優點是節能,其功率因數高于0.95,最高可達0.99,自身功耗低,燈的總輸入功率可下降20%左右,節能效果更佳。而傳統的電感鎮流器補光燈功率因數為0.5,即使經過電容校正也只能達到0.8左右。
下面以1000平方米溫室、補光水平6000lx、布置燈具106盞、平均每天補光10小時計算,分別選用400W高壓鈉燈電子鎮流器和400W高壓鈉燈電感鎮流器,計算耗電量,從中可見,電子鎮流器對提高照明系統能效和質量有明顯優勢,是國家推薦應用的產品,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合理采用內保溫幕溫室內保溫幕系統是安裝在溫室屋頂或內遮陽系統和作物之間的透明保溫幕,驅動系統采用與內遮陽系統相同的平拉幕系統,也可以是手動或電動卷膜方式。保溫幕在晴好的白天收攏,夜晚保溫幕展開后與溫室下層空間形成一個小空間的密閉系統,可以有效減小溫室加熱的空間,減少溫室的冷風滲透熱損失,減少因水汽冷凝而產生的潛熱損失。經應用后發現,在加溫季節同樣的情況下,安裝內保溫幕比未裝的溫室溫度提高3℃至6℃。
常用保溫幕材料有塑料膜或聚酯條編織幕。使用中發現,塑料膜的密封性防冷空氣滲漏的效果好,但易局部積水;聚酯條編織幕質地柔軟,不會形成積水,但幕布的編織質量會影響幕布的密封性。
溫室運行中的節能途徑
風機的分階段運行
風機濕簾降溫系統中使用多臺風機時,風機和濕簾可以根據溫度的變化而設置成分階段運行。分階段運行的風機應該錯開以獲得均勻的氣流,例如,第一階段時每3臺中1臺風機運行,隨著溫度的升高,第二和第三階段的風機依次開啟運行,且隨著溫度的下降順次關閉。
有時,用戶也可以使用調速風機,以提高運行效率。只有在全部的風機都運行且仍不能獲得理想降溫效果后,才開啟濕簾系統,做為第四階段的降溫設施。
提升自動化管理水平
現代化溫室環境調控設備多,設備之間的關聯程度復雜,一套精準的自動化管理技術可以科學合理地自動操作和協調各種調控設備,使溫室內的環境隨時達到作物生產環境的最佳效果,能夠滿足作物生長的實時需要,減少人為的浪費,達到節能和增產。
國內的溫室自控廠家推出了幾款自控系統,相比進口產品功能相對簡單,但價格低廉,值得用戶推廣。
加強生產人員技術培訓
我國溫室現代化、規模化的生產栽培起步較晚,從業人員多是當地農民,也許他們對于大田作物的種植有一定的經驗,但從事溫室栽培,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經驗遠遠不夠。前些年國內大搞農業園區建設,許多進口的高檔現代化溫室配套設備齊全,自動化控制水平很高。但由于引進的溫室不適于當地氣候環境,加上管理人員使用不當,造成不少自控設備閑置,最終管理人員索性只用手動控制功能,作物所需環境完全依靠人員的感覺來調控。一方面造成了建設資金的浪費,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運行成本的增加。
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對于提高溫室栽培效益和節能降耗,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實行集約化溫室栽培模式
與荷蘭等園藝大國相比,我國的溫室生產栽培雖然總面積占優勢,但對于種植個體來講,相對規模較小、種類多、專業化分工不夠。
例如荷蘭蝴蝶蘭種植,強調明確的社會分工,在生產環節上,育苗、催花、成品花等各階段,由不同企業分別進行專業化、規?;a。我們參觀的一個種植溫室將近4公頃,完全進行催花種植,從技術、人員和設備只是按照催花階段的要求進行配置,減少了其它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在提高品質和產量的同時,實現了節能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