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淺旋耕條播機在稻茬地上一次完成旋耕滅茬、碎土、播種、蓋種、鎮壓等多道工序,是稻麥兩熟地區播種技術創新。長期以來,我國南方稻麥兩熟地種麥用鏵式犁耕翻或用鐵耙岔翻土壤,將耕作層表土翻下去,下層的底土翻上來,然后碎土、人工撒種、覆土和開溝。由于苗床土塊不易松碎,土塊之間縫隙大,易跑墑,加之拋撒的種子有的露在地表,有的聚集在土塊縫隙中,分布不均勻,深淺不一,以至播種質量差,花費工時多,產量低,成本高。采用淺旋耕條播機械化作業,地表平整,滅茬干凈,土壤細碎,機播落種均勻,覆土深淺一致,墑情好,有利于早苗、全苗、壯苗,播種期可大大縮短,可保證大面積麥田的適時播種。同時,由于淺旋耕田塊土體緊實,水分下滲較慢,大部分雨水成為徑流排出,排水降漬作用較好。也便于中耕除草、防治病蟲害等田間管理工作。增產幅度15%-17%。該技術與常規耕翻種麥相比,可節省耕翻、碎土、撒播、蓋種等工序,每畝節省人工2-3個、機耕費用6-7元、柴油1-1.5公斤、種子3-5公斤。
一、稻茬麥淺旋耕條播機械化技術要點
1.以淺旋耕機條播為中心,提高整地和播種質量。用12BG-6A型稻麥條播機在未耕的稻茬地上,一次直接淺旋耕滅茬、碎土、播種、蓋種、鎮壓。淺旋耕深度3-5厘米;播種行距20厘米或23厘米,每畝播種量7.5-10公斤。然后用圓盤開溝機及時開溝,以利迅速排除地表水和降低土體含水量;同時切碎的溝土拋撒到兩側,均勻地覆蓋已播的地表,起覆土作用。開溝機開溝深度25-35厘米,溝距3-4米,左右兩側拋土幅度各2米左右。
2.適應淺旋耕條播麥的特點,改革施肥方案,提高施肥效果。推廣淺旋耕條播后,由于耕作方式的改變,使土壤肥力分布起了變化,因此在施用肥料上應有相應的變化,以滿足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可采取施足底肥,巧施平衡肥,增施拔節孕穗肥的措施。
3.在綜合防治的前提下,重點搞好化學除草,控制草害。淺旋耕條播后,麥田生態起了變化,草害比較突出。所以淺旋耕條播的化學除草十分重要。可采取化學除草劑進行防除,除草要突出“早”,并根據作業的田間溫度、濕度和平衡度來確定。
4.稻茬麥淺旋耕條播機械化技術所使用的主要作業機具是稻麥條播機和圓盤開溝機。這兩種機具與東風-12型手扶拖拉機配套,適于在土壤含水率20%-30%的各種稻茬地作業。
二、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認真做好水稻后期的田間管理工作。在充分滿足水稻后熟期對水需求的前提嚴格掌握好停水日期,以保證收割后稻茬地土壤含水量20%-30%。南方雨水偏多的地區,停水日期宜早些;北方缺水地區,停水日期宜遲些。
2.由于自然或人為原因造成土壤含水率超過30%時,可適當調整淺旋耕深度或減少旋切刀數目,僅對播行進行旋切;土壤含水率超過35%時,應拆除鎮壓輪,換裝滑橇裝置。對土壤板結、墑情不足的稻茬地,應造墑后播種。
3.條播機的使用調整應嚴格按使用說明書進行。在播種量調整時要特別注意拖拉機驅動輪打滑率的影響。由于播種機排種機構的動力由拖拉機驅動輪傳遞,打滑率對播種量的影響恰恰與播種機地輪傳動時相反,即:機具場上調整時若按5%打滑率調整好畝播量,到田間作業時如果打滑率超過5%,則實際播種量將超過原先調整好的播量,反之則實際播量將小于原先調好的播量。保持原先調整好的播量的對策是:前者應調小播量;后者應調大播量。實踐中的做法是,機組進入田間后,將各輸種管從排種器上脫開,分別套接一個小布袋,然后開始作業,待行走一定距離(28米左右)后停機,稱量布袋中的種子重量。經折算實際畝播量后,再作相應調整。
4.實行淺旋耕技術,不是要否定深耕松技術。各地應根據實際情況,2-3年深耕松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