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壓地是中國傳統的旱作保墑技術。耙地是改善耕層結構達到地平、土碎、滅草、保墑的一項整地措施。鎮壓既能使土壤上實下虛,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又可使下層水分上升,起到提墑引墑作用。
春季頂凌耙壓地,從土壤學的角度講:就是利用好土壤的冬春凍融交替的理化作用,達到保墑目的。凍融交替是利用北方溫度對土壤水勢的影響。一般來說,當土溫增高時,水勢下降;反之,使水勢增高。當地面溫度下降到O度時,表土層孔隙內的水分由液態水轉變為固態的冰,擴大了上下層間的水勢差,使水分向上層運動。隨著凍土加深,在凍土和非凍土界面上一直進行著自下而上的水分運轉規律,并依次結成冰晶。這種上升的水分,即稱為“返漿水”。早春頂凌耙壓地就是要保住“返漿水”的蒸發。
在早春土壤水分較充足、土地尚未完全解凍時,對春播地及時頂凌耙壓,是早春抗旱保墑的有效措施。這是因為春播地經過漫長冬季的風化作用,地表結上一層薄層硬皮,蒸發水分的土壤毛細管較多,早春耙地不僅可切斷毛細管,還可使經過冬凍和早春一凍一化變得疏松的的坷拉易壓碎,形成一薄層細碎干土層覆蓋于地表,對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有良好的效果。各地試驗表明,早春頂凌耙地比不耙的土地可增加土壤水分2%—3%。耙地需要掌握適宜的時間。過早,土壤解凍太淺,僅能耙松表土,保墑效果不好;過晚,土壤解凍很深,耙松的土層過厚,土壤孔隙增加很多,加強了近地層空氣與土壤空氣的對流,土壤失墑較多,容易產生深厚的干土層,對保墑不利。一般應掌握在土壤化凍深度3厘米左右時耙地最為適宜。壓地一般應在地表解凍7--10厘米深時為宜。耙地、壓地復式作業,以土壤化凍4—6厘米為宜。務求把土地耙透、耙平、壓實、形成上虛下實的耕作層。
早春頂凌耙地深度為8--10厘米;耙深誤差不超過1厘米。耙壓后表土應細碎(每平方米面積內直徑超過3厘米上的地表土塊不超過5個)。地表應平坦,不拖堆,不出溝,不明顯有凸凹處。以少重不漏為宜(漏耙漏壓面積每公頃不超過75平方米,每個漏耙漏壓處面積不超過1平方米)。耙壓速度一般以每小時6-7千米為宜。壟后鎮壓,在壟高標準內,壟頂平展緊實為宜。
鎮壓工具有兩種:一是V型鎮壓器,它的壓力較大,碎土能力較強;另一種是環形鎮壓器,其特點是下透力大,能壓實心土,并保持地表疏松,采用這種鎮壓工具,可減少水分蒸發,并防止地表板結。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