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三七、瑪咖 價格紛紛跳水
“您需要什么?先進店看一下嘛。”一走進新螺螄中藥材市場的三樓,一位中藥材商家便熱情地招攬著客人。走進店內,這位商家告訴記者,目前產自文山的鐵皮石斛批貨價格在230元/公斤左右,而鐵皮石斛價格曾經在高峰期一度達到1200元/公斤;紫皮石斛價格也由曾經的700元/公斤左右降至目前的100元/公斤左右。“2013年下半年以來,石斛價格就已經開始進入下行通道。在當年石斛采收季時,文山主產區的紫皮石斛收購價甚至跌至20元/公斤的境地,而石斛品種中價格較高的鐵皮石斛也從1200元/公斤跌至300元/公斤左右。”上述中藥材商家告訴記者。
與石斛不同的是,被喚作“金不換”的三七可謂是云南中藥材一張名片,但其價格也遭遇斷崖式下跌。據悉,5月19日,三七120頭報價已跌至119.7元/公斤,而在幾個月前這一類三七價格還在300元/公斤左右徘徊?;仡櫲邇r格波動趨勢,120頭三七從最高峰的900元/公斤跌至現在的100元/公斤,三七也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
根據中藥材天地網的監測顯示,進入5月份,三七非標準頭120頭價格在100-110元/公斤,標準頭價格在115-120元/公斤,20頭標準頭在380-400元/公斤,這樣的價格較2013年的價格下跌了七到九成。
同樣的,在云南大規模種植且一度成為中藥材商家爭搶的“香饃饃”—瑪咖,今年價格也一直在低谷中徘徊。“我這里的瑪咖還是去年囤的?,F在有兩種瑪咖,紫色產自秘魯,黃色產自麗江,價格分別在300元/公斤和200元/公斤左右。”中藥材商家吳女士一邊指著店內的瑪咖一邊說道,“去年石斛跌價時瑪咖還并未大幅下跌,但隨著市場大環境不好,瑪咖價格也并未堅持住。在去年黃色瑪咖能賣到500-600元/公斤。”
不僅在中藥材市場,在昆明市春城路水木花野生菌交易市場內,瑪咖鮮果價格也開始“大跳水”,年前以每公斤五六十元批發的瑪咖現在售價已不足20元,批發價已跌了一半。記者在水木花野生菌交易市場看到,商家將不同品種、不同質量的瑪咖分類裝框,井井有條地鋪陳在過道兩旁,市場內僅有極少市民正在選購瑪咖。“瑪咖價格一直都在波動,但總體趨勢還是向下的,像瑪咖鮮果2012年時能賣到100元/公斤左右。”交易市場內批發商林蕙芝(化名)告訴記者。
盲目擴種和資本退出是主因
緣何前幾年市場行情火熱的中藥材價格連連跳水?一位長期關注中藥材市場的業內人士表示,這一兩年不僅三七、石斛、瑪咖等跌價,產自云南的天麻及外省的黨參、冬蟲夏草等價格紛紛大幅下跌,這與中藥材市場處于深度調整期有很大的關系,此前價格高是因為市場供需不足,導致近年來盲目擴種。
以石斛為例,據觀察進入2013年5月前后,品質差的鐵皮石斛、兜唇石斛等開始出現滯銷,價格大幅度下降,多家公司生產的石斛組培苗也嚴重滯銷,部分將倒閉。還有的種植戶損失很大,新貸款種植者發生恐慌,大棚搭建和農資供應等受到嚴重影響,“現在石斛產區,新種植石斛的人大量減少,兜唇石斛等價格較低的石斛已經有農民退出。”
中國中藥協會石斛專業委員會主任張明志也分析認為,由于2010年開始的石斛種植高峰,在2013年底到2014年初出現石斛大量產出,一旦產量加大,供大于求,價格便下跌。即使從去年以來,石斛種植面積已經沒有擴大,但由于之前的種植高峰導致大量產出的石斛,目前市場仍處于供大于求狀態。而價格一直處于低位,將導致收購加工石斛的人謹慎和觀望,而農民急需賣出產品,勢必使石斛價格進一步下降,“斛賤傷農”將在石斛種植中發生,“曾經鼓勵、引導、支持的政府、企業和貸款的銀行等將面臨尷尬,石斛種植業要面臨極大的考驗。”
與此同時,楊明志還表示,除本省農戶闖市場能力差,沒有市場主動權外,缺少統一規范、深加工進展緩慢等也是明顯的制約因素。“云南作為全國石斛第一大產地,至今沒有一個像樣的品牌產品。全省石斛企業已具備生產膠囊、茶、含片、酒等各類產品數十個,受國家保健食品嚴管政策限制,目前僅有個別產品拿到國家保健食品許可,但做得并不成功。”楊明志說。
然而石斛僅是近幾年云南中藥材產業的一個縮影。雖然瑪咖中藥材屬性還有待爭論,但因其保健功能被大眾熟知從而大規模種植,其產業發展與三七、石斛等也及其相似。林蕙芝表示產量的加大也是瑪咖價格下跌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據她介紹,瑪咖每年可以種植兩季,4月份和十月份前后是瑪咖的收獲季,所以這段時間價格較年前價格有所下跌。“但根源依然在種植面積加大上,現在市場上的云南瑪咖主要產自麗江和會澤。麗江的瑪咖從2011年開始變加速擴種,現在會澤瑪咖種植戶基本都上百畝。”林惠芝說道。
同樣來自麗江市生物資源開發創新辦公室的一組數據也顯示著麗江瑪咖的迅速發展:2011年前麗江種植瑪咖的面積不超過2000畝,而2014年,種植面積達到7萬畝。
除了盲目擴種導致的供大于求外,一位醫藥行業的銷售人士也分析道,中藥材禮品市場一直都存在,中藥材作為資源性物品,也很容易被人為炒作。在目前反腐敗力度下,高檔藥材銷量下滑,可能也有人頂不住壓力把囤貨釋放出來,導致價格有所下降。
卓創資訊分析師趙鎮也認為,中藥材大起大落,除了種植戶盲目跟風、市場供需失衡外,資本的推動也是重要原因。“比如三七這樣的中藥材,資本非常容易炒作。”新螺螄灣中藥材市場一位曾參與過幾次中藥材炒作的商家告訴記者。上述商家還表示,炒作的手法是,資金到主產地,先用高于正常收購價的價格,不斷的小批量買入,每隔一段時間以同樣手段來收購,如此數次之后,產品的價格就自然而然地炒上去了。當價格炒上去以后,資本退出加之產量加大,價格就開始跳水。
建議:“政府+企業+協會+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
對于如何穩定云南中藥材市場價格,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實際上,中藥材屬于特殊的農副產品,現在云南中藥材市場價格想要穩定,打造品牌注重深加工,從而有更多的定價權是一方面,還需要政府、協會、企業等多方面聯合,建立有效預警機制和儲備制度。
多位中藥材種植大戶都在呼吁建立更加及時的預警機制,以防止盲目種植。而上述業內人士還表示,還要充分發揮中藥材專業信息平臺的作用,由國家協調相關部門,共同建立信息發布預警機制。
而關于如何來建立中藥材專業的信息平臺,云南三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曾立品建議可采用“政府+企業+協會+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政府的引導下,以龍頭企業帶動,讓合作社和農戶更多了解全國市場價格的波動,以此來減輕在價跌時農戶的恐慌心理,也避免價低農戶盲目拋售至價格更低的情況。
此外,“國家應建立和實施種植戶補助政策,在必要時采取國家和企業收購儲備,發揮儲備的蓄水池作用,解除種植農戶的后顧之憂,解決藥企的尷尬。”上述業內人士說道,“還要加強監管將炒作的行為暴露在監控體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