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河南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得到多位國家領導人“點贊”:“河南既是全國糧倉,也是全國廚房。”“河南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真是了不起。”
糧倉充盈有實力
作為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我省始終牢記黨和國家的重托,無論經濟發展如何頭緒繁多,都認真貫徹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堅持把糧食生產擺在重要位置。
從農機購置補貼、良種補貼到“一噴三防”補貼,一項項惠農大禮包接踵而來,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全省耕地面積連續十多年穩定在1.23億畝左右,小麥種植面積連續4年穩定在8000萬畝以上,為守住“口糧絕對自給”的底線打下堅實基礎。
自2012年起,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高標準糧田建設。去年,在遭受63年來最嚴重夏旱的情況下,全省高標準糧田建成區秋糧平均畝產達577.9公斤,比規劃區高21.9%。目前全省共建設完善高標準糧田3687萬畝,今年將新建900萬畝。
3月初,省農業廳派出16個專家督導組,分赴全省各地督導春季麥田管理,并為農民群眾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多年來,我省持續開展“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科技服務活動,在糧食生產的每個關鍵節點,全省1.3萬名農技人員奔波在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科學種田。目前全省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8%以上,小麥“寬幅勻播”、玉米“一密四改”等關鍵技術,在全省大范圍推廣。
現代農業有魅力
河南農業大學在校研究生王靈光組建的合作社,是一支不一樣的“農業團隊”。70多人的團隊平均年齡不到27歲,有30多歲的碩士研究生,也有多名“90后”。王靈光帶領團隊開發無人植保飛機,承擔超億元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項目,打造農業技術外包和訂單農業平臺,事業發展得紅紅火火。
如今,在中原大地,一大批像王靈光這樣的“新農人”,看好現代農業發展前景,積極奔向“農門”。他們成立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從事農業生產或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引領全省現代農業發展。截至去年年底,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達9.7萬家,種糧大戶3.9萬戶,家庭農場1.6萬家。
“我流轉的10170畝地,基本都在糧食高產核心示范區,土地平整,成方連片,全部機械化作業,省時省工省力。”3月18日,鶴壁種糧大戶唐全合高興地說。
土地流轉帶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的深刻改變,糧食生產正由傳統的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向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轉變。截至2014年底,全省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3393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34.8%。
土地規模化經營也不斷推動著全省農業生產方式發生“脫胎換骨”式的變革。越來越多的“農把式”借助機械化種植變成了“甩手掌柜”。以往砍玉米稈、掰棒子、剝籽粒的繁重收獲過程,正被機械化收割“一站式”搞定;傳統的“手把青秧插滿田,退步原來是向前”的插秧場景,也正被“直播”式的水稻種植替代。2014年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率達76.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5.3個百分點。
農民增收有活力
滿了糧倉還要讓農民鼓起腰包。拉長農業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我省用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各地農業產業化集群建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崛起。
南陽科爾沁、鶴壁永達、新鄭好想你……2012年以來,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出一大批龍頭企業、股市名將。去年,全省規劃培育的農業產業化集群總數達540個,實現年銷售收入9579億元,比上年凈增1261億元。
在農業產業化集群的帶動下,農產品加工業連續多年穩居全省“第一支柱產業”。2014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吸納勞動力209.16萬人,提供勞動報酬549.75億元,平均每個勞動者獲得報酬26283元。
在河南,還有一些農民投身到都市生態農業的“藍海”之中。他們的菜園、果園,滿足城市“菜籃子”產品有效供給外,還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好場所。
去年,全省投入1200萬元引導資金,在鄭州、開封、洛陽等6個地市開展都市生態農業試點建設。其中,洛陽市都市生態農業成效喜人,項目總數達900多個,從業人數近4萬人,年營業收入26億元。今年,全省將重點扶持建設8個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區。
中原大地,春意漸濃,萬里田疇,奏響又一個夏糧豐收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