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盡快把這13畝果園修剪完,明年開春還想早早施肥。”富縣羊泉鎮郭豐村的任新民把果園里的活安排的緊緊湊湊。
10月初,任新民的13畝蘋果就賣了個好價錢,是村里賣得比較早的。果子賣完,沒歇幾天,任新民就開始清園。有著20年管理蘋果園經驗的任新民深知,看似簡單的清園工作極其重要。反光膜、果袋深埋地下不易分解做不成養料,反而會污染土壤。清園完畢,他又馬不停蹄地開始修剪多余的樹枝。
“這果樹你得好好伺候它,來年它就給你結‘金蛋蛋’。”任新民的話不無道理。蘋果的每個管理環節都至關重要,尤其秋修冬養。經營果園初期,任新民就率先實施政府提出的“大改形、強拉枝、巧施肥、無公害”4大技術,秋收后積極進行果園間伐,大大增強了果園透光性和通風性。
勤奮和管理得當給任新民帶來了喜人收益。今年蘋果市場普遍低迷,而任新民的蘋果卻比去年賣得還要好。2015年畝產4000斤,收入12萬元;今年畝產6000斤,收入17萬元。
在羊泉鎮,公路沿線兩旁的果園里隨處可見像任新民一樣秋后早早忙碌的身影,清園、涂白、間伐、施肥、修剪……每年秋收后,該鎮邀請果業專家給果農培訓秋冬季管理知識,并下派技術員進村指導。今年果園管理已培訓8期120場次,計劃果樹間伐1000畝。
為搶抓秋冬果業生產工作,該縣組織果農及技術人員積極落實果園管護措施。據了解,全縣36.7萬畝果園今年計劃間伐5000畝,建設示范基地1900畝。縣上每年給示范園區成齡園每畝補助600元,幼園每畝補助300元,大力支持果農增收,穩步提質增效,擴大果園面積。
相比塬面,川道的秋冬農業生產也一派熱火朝天。
11月初,張家灣鎮炮樓村的張清保早早將玉米地秋翻后,搶時種了20畝香紫。“香紫按收購價每公斤8毛錢計算,每畝可收入1600多,比種玉米強多了,在深翻后的土壤上耕種還可增收四分之一。”這是張家灣鎮今年秋季產業結構調整給農民帶來的好處。
該鎮緊抓秋冬季農業生產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今年秋收后,張家灣鎮秸稈還田9000畝,還田后種植香紫1000畝,并計劃明年在還田后的耕地上恢復稻田3000畝。
為了提高土壤蓄水能力,改善土壤肥力,促進農作物增產增收,牛武、茶坊等川道鄉鎮都在實行秸稈還田,目前,全縣秸稈綜合利用面積8.51萬畝,秸稈綜合利用率100%。
進入冬季,大多農民都在清理田地,土地、果樹也進入養精蓄銳階段,但是在榆黃蔬菜產業園區,卻是綠意盎然、充滿生機。榆林橋村的賀彩榮看著長勢可人的滿棚黃瓜,滿臉喜悅,“再過二十多天就能賣了,今年菜價好,我這棚黃瓜能掙3萬元。”
據悉,該縣今年新建改造日光溫室135棚,大棚110棚。全縣今年蔬菜總面積達到3.82萬畝,其中露地菜2.96萬畝,秋冬種植面積1.3萬畝,總產量達到10.5萬噸,產值1.7億元。
秋天是收獲、喜悅的季節,冬天是窩在家里休養的季節,但是在富縣,天寒地凍阻擋不了人們勞作熱情。人勤春早,富縣秋冬農業生產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