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省農業廳了解到,據全省秋糧生產形勢分析、省農業廳農情調查和各地測產情況反饋等多方面情況顯示,今年我省秋糧播種完成4879.5萬畝,面積穩中略增。全省秋糧豐產的基礎已經形成,只要后期不發生大的自然災害,秋糧生產有望獲得豐收,我省糧食可望實現連續12年增產。
日前,省農業廳牽頭組織省調查總隊、省氣象局、省農科院等相關專家對宣威市整建制糧食高產創建及玉米模式攻關項目進行測產驗收。在聽取宣威市實施情況和自測情況報告的基礎上,經現場理論測產,專家組認定:宣威市玉米模式攻關5片5萬畝平均單產達806公斤,玉米模式攻關試驗點最高畝產達1095.96公斤,創滇東北地區玉米最高畝產紀錄。宣威市板橋鎮玉米百畝攻關示范片平均畝產達1002公斤,整建制高產創建玉米平均畝產達731公斤,全面完成部省高產創建和玉米模式攻關目標任務。
在宣威市落水鎮高產攻關測產驗收現場,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所長、省現代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番興明說:“今年構成秋糧豐收最重要的支撐是玉米的全面均衡增產并且增產幅度普遍較大,雖然初夏干旱對玉米播種出苗不利,但中后期非常有利于玉米生長,加上各項科技措施落實到位,抗災減災措施有力,全省玉米長勢是近年來最好的一年,增產豐收已成定局,為秋糧的豐收加上了重要砝碼。”
水稻是構成秋糧主要產量的另一主要作物。據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高級農藝師吳叔康介紹,今年初夏干旱、中后期降雨偏多,對水稻生產利弊共存,但總體是有利的。初夏干旱,有水保苗的地區,充分利用了有限的“高溫時段”促進早生快發,增加了有效穗數。局部地區雖然推遲移栽或造成栽老秧的情況,但通過增加栽插密度,群體仍能滿足高產的要求。加上各項科技措施落實到位,抗災減災措施得當,特別是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的應用,強化肥水調控,促穗增粒,使構成水稻產量的3要素“有效穗、穗粒數和千粒重”達到了預期。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區水稻已進入乳熟期和成熟期,產量穩中略增已成定局。
我省能夠實現糧食產量的平穩增產與科技增糧措施的持續推進密不可分。今年以來,我省繼續加大對科技增糧的資金、物資投入,大力推廣以高產創建、間套種、地膜覆蓋等為主的十大科技增糧措施。全省完成大春糧食高產創建800片,5個糧食增產模式攻關試點,集成示范8個區域性、標準化的成熟技術模式,完成示范面積21.6萬畝。全省推廣間套種技術4518.4萬畝,以玉米為主的地膜覆蓋1496.3萬畝,良種推廣4017萬畝,水稻精確定量栽培327.5萬畝,水稻機插秧38.5萬畝。玉米育苗移栽266.3萬畝,玉米機械播種13.01萬畝。油菜、玉米、馬鈴薯免耕栽培177.3萬畝。測土配方施肥4000多萬畝。高產創建等主要科技措施成為我省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重要抓手,依靠科技促增產成為我省糧食生產的突出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