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圖片瀏覽完畢

重新瀏覽
推薦圖片
1 / 2

江蘇蘇州地產水果亟待從“特產”走向“名牌”

日期:2016-08-05     點擊:280    評論:0    查看原圖
精品水果店提供切塊、打包等服務。












盛夏炎炎,水果市場炙手可熱。

  整體炙手可熱,局部存在“冷熱不均”:小區門口就有水果店,有人卻寧愿開車幾公里跨區去“水果大賣場”團購;大部分水果店晚上10點左右關門打烊,一家“精品店”卻要營業到凌晨;路邊卡車上的廉價西瓜拼命吆喝但生意一般,貼著二維碼的精品西瓜卻大受歡迎……

  這種“冷熱不均”現象,來自于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在水果海量供應的今天,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吃個性、吃健康、吃品牌。

  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意味著供給側需要改革,對于蘇州地產水果而言,這場供給側改革就是從“特產”走向“名牌”。

  “大賣場”“精品店”PK路邊水果店

  家住高新區楓橋街道華山路的徐先生,幾乎每個星期都會開車去買一趟水果。

  徐先生之所以要開車去買水果,有兩個原因:一、他去的水果店位于幾公里之外的吳中區木瀆鎮;二,他每次去買的水果,至少要占據半個后備廂,除了他自己,親戚、鄰居們也委托他代購。

  徐先生去的這家水果店,準確來說已經不是“店”,而是一家倉儲式的水果大賣場,營業面積至少是一般水果店的10倍,而水果品種也有上百個左右,店門口放著一排供顧客使用的手推車,“氣場”很強大。賣場營業員告訴記者,他們的另一家門店面積更大,有1500平方米。

  “我們和一般水果店最大的區別是,80%以上的水果是基地直供的,從田頭到餐桌,我們是唯一的中間環節,這樣既能保證水果新鮮,又能做到價格實惠。”賣場營業員說。

  該賣場還有一個顯著特征:每一種水果的標簽上都標明了產地,盒裝的水果都標明產自哪家農場或果園;有一種產自寧夏的西瓜,每個西瓜上都貼著二維碼標簽。營業員表示,這么做的目的,是讓消費者知道店里的水果都是有明確的“來路”的,可以追溯質量體系。消費者徐先生告訴記者,小區門口的水果店里,賣的是“三無水果”:無產地、無品牌、無進貨日期,所以,他寧可開車幾公里來木瀆的這家水果賣場。

  與一部分水果店越開越大不同,另一些水果店則選擇了越開越“小”。家住香城花園的王阿姨最近總被家人“笑話”做事情舍近求遠:為了買兩只哈密瓜,她不去小區門口的水果鋪,偏要頂著太陽、繞過兩條馬路去一家精品水果店購買。“我喜歡那家水果店的環境和服務態度。”王阿姨解釋。

  前天晚上,記者按照王阿姨說的地址找到了這家精品水果店,臨近夜間10點,大多數水果店鋪已開始收攤,這里還是人頭攢動。我們一直營業到凌晨。”穿戴統一服裝和頭巾的店“員笑瞇瞇地介紹。店鋪不大,但水果種類很齊全;包裝談不上特別精致高檔但很整潔,店員更不會阻止顧客拆開包裝挑出壞果子;如果買的是哈密瓜、芒果這類水果,還有專門的操作人員幫忙去皮、切塊、打包;收費時會詢問要付費的手拎式塑料袋還是免費的簡易包裝袋,如果找零是幾毛錢硬幣,還會幫客人儲存在賬戶里……“許多用心是體現在細節中的,很多細節累計在一起,就會讓你覺得很舒服。”一位年輕媽媽抱著孩子來買香蕉,她告訴記者,自己來這里買的既是水果,也是服務。

  消費者:吃水果不再只是補充維生素

  水果店的悄悄變臉,背后折射的其實是人們對于水果消費心態的變化: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能力的提升,吃水果不再只是為了補充維生素,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吃出品位和性格成了很多人對于水果的新追求。

  “幾年前,藍莓還算是種不太常見的水果,感覺像奢侈品,偶爾買一點給孩子嘗鮮?,F在買藍莓是很平常的事情,孩子還會跟我挑挑揀揀,一定要吃那種小顆粒、口感緊繃偏硬的品種,不要吃大顆粒、口感偏糯的。為了買幾盒藍莓,我每周都要開車專門去園區一家水果賣場囤貨,家里人就認那里賣的品種。”家住姑蘇區雙塔街道的吳小姐是名基層公務員,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全家每周去三次水果店,每次買水果的花費在30元到80元不等,平均一個月光水果一項開支就要好幾百:“同樣的錢,與其花在零食、飲料上,不如用來買健康的水果,況且,吃水果再費錢又能貴到哪里去?”

  這樣的消費需求變化,吳中區甪直鎮的葡萄種植戶居水林感受很深。2009年,彼時還在上海經營紡織廠的他在一次去日本出差過程中,被邀請參觀日本一家品牌葡萄園:“有種葡萄,換算成人民幣要一斤200元以上,而那個時候,我們大部分人還習慣在小區門口卡車上買農民直接拖進城的葡萄。”那家葡萄園的經營模式和火爆的市場需求給居水林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國后,他把廠房和上海的房產全部賣掉,投資近千萬元在蘇州甪直“克隆”了一個先進的葡萄種植園。

  為了確保葡萄的甜度和口感,每個品種都是他從全世界精挑細選搜羅來的;想讓葡萄盡量多吸收有機肥的養分,他把平均產量降到了常規葡萄園的一半以下;確保葡萄的品質穩定,每塊果園里都投入大量資金搭建了智能化大棚、黑網和噴水設備。“這樣種出來的葡萄很好吃,但是價格也高很多。”居水林告訴記者,按照成本核算后,他的葡萄遠高于市場均價。最初,全家人有些擔心:這么貴的葡萄會賣得好嗎?然而,市場很快就給了他的努力以理想的回饋:他創辦的“小蜜蜂”品牌憑借個大、甜度高、口感好的特點,迅速在消費者中打響了口碑。

  “對于普通水果來說,一斤差價至多幾十元。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你會選擇愛馬仕還是地攤貨?”黃女士是居水林果園里的??停靡痪湫蜗蟮谋扔髡f出了數萬水果消費者的心聲。

  膾炙人口的地產水果缺乏“金字招牌”?

  遺憾的是,在新興的“大賣場”和“精品店”里,蘇州地產水果并不多,大賣場”和“精品店”經營者表示,這是因為蘇州地“產水果有很強的季節性,而且缺乏“金字招牌”。

  東山、西山的枇杷、橘子、楊梅,樹山的白楊梅、翠冠梨,鎮湖的黃桃……這些地產水果在蘇州市民中膾炙人口,怎么還說缺乏“金字招牌”呢?

  上海某咨詢公司農業分析師段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農產品而言,以產地聞名的就是一般意義上的特產而已,而在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特產要成為“金字招牌”,還需要嚴格的質量把控體系、個性化的品牌等“核心競爭力”,按照這個標準,蘇州的許多水果還依然處于“有名無牌”的階段。

  “每年8月,太湖大道邊上全是賣黃桃的,打的都是鎮湖黃桃的招牌,如果你是消費者,該買哪家的黃桃?鎮湖的黃桃果園有幾百家,每家果園被消費者光臨的概率又有多少?”在接受采訪時,高新區鎮湖街道林海春雪黃桃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林松這樣反問記者。

  趙林松表示,黃桃市場同質化嚴重,果園要想“突圍”,必須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一是品質二是品牌。在品質上,我們堅持綠色生態,營養健康,遠離防腐劑,遠離塑化劑,拒絕甜蜜素,拒絕催熟劑,堅持自然熟;在品牌上,我們注冊了‘德魯伊’商標——在古代歐洲,德魯伊教徒是自然和中立的擁護者,他們保護大自然并且讓整個世界獲得平衡。”趙林松表示,之所以要注冊自己的商標,就是為了避免淹沒在“鎮湖黃桃”的汪洋大海中,讓自己的產品在市場上擁有鮮明的可辨識度,已經有不少消費“者認可了我們的品牌,回頭客占到了四分之一左右。”

  據不完全統計,在鎮湖街道,數百家黃桃果園中,擁有獨立品牌、商標的大概有10家左右,在吳中區近兩百家葡萄園中,擁有獨立品牌、商標的也只有十一二家。

  農業分析師段先生認為,蘇州的絕大多數果農仍躺在區域公共品牌的大樹下,獨立品牌意識薄弱,對大的消費“市場而言,這種區域品牌就像片公共牧場,做好了就是利益均沾,但一旦遇到風險、災害,品牌也難得到應有的保護,容易被一棒子打死,抗風險性更差。”

打賞
更多>推薦圖片
0相關評論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